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陇南礼县盐井祠荒废 土法造盐期待“重生”

2014年05月09日 21: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甘肃陇南礼县盐井祠荒废土法造盐期待“重生”
    甘肃陇南市礼县盐官镇88岁的张永才老人因身体欠佳卧床不起,女婿颜尚武接力担任起当地盐井祠的守护者。这里再没有工匠愿意来用土法造盐,盐井祠逐渐荒废。图为颜尚武打开盐井祠的门。 南如卓玛 摄
    图为盐官祠后院里一眼出卤水的古井,侧边还有一堆荒废的“盐土”。 南如卓玛 摄

  中新网甘肃陇南5月9日电 (南如卓玛 甄馥睿)陇南礼县境内有座盐井祠,如今几近荒废了,没有人愿意再来这里造盐。

  颜尚武替老岳父张永才守着这里。张永才已88岁,因病卧床;年轻时,他是盐井祠的盐工,在甘肃陇南市礼县这口古老的盐井旁待了一辈子。

  “盐井祠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加工厂”,颜尚武对记者说,盐井祠所在的盐官镇地处陕甘川交汇处,自古盛产井盐。

  土法熬制加工井盐的手艺已延续千年。最早统一中国的秦人曾在此设盐官,到清光绪年间,当地盐民达250户,产销量达2341540斤,征银2246两。

  打开锁门,颜尚武推开这座两进的院落。供奉“盐婆婆”的盐神阁在后院,除了农闲时来打扫的颜尚武,这里唯一的客人是偶尔到访的考古学者。“手工制盐成本太高,耗时长。尽管工艺学起来不难,但依然面临断代”,颜说。

  物美价廉的加碘有机精盐,让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后继无人,甚至连盐官当地人都放弃了世代食用的井盐。

  盐神阁前的一眼古井,至今还有一堆废弃的“盐土”。颜尚武经常听张永才讲起盐井祠过去的“繁华”,当时盐工“流水线作业”,蒸盐、洗盐都有各自的场地和负责人。现存盐井祠前后院的亭台楼阁,以及院内的明清碑文,依稀能折射出当时手工制盐的“热火朝天”。

  “古代设盐官后,官方对井盐的重视和开发,使井盐手工制作工序发展完善。”甘肃秦文化研究中心理事独小川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从秦汉直至新中国成立初,当地人一直食用盐官的井盐。

  颜尚武目睹过这门古老的手艺。盐工先将盐水从井里汲取出来,洒在井旁那片滤盐土上。“水自然风干后,盐会滞留在土中,然后继续泼洒。如此反复,提高含盐的浓度。”

  盐井祠煮盐的灶房还在,墙脚堆满盐土和柴火,木架上摆着多个黑乎乎的盐土罐,只是灶上一口大锅盘根错节结满蜘蛛网。当初锅里倒的是淋滤出来的盐水,用木柴烧火,待锅中起泡,加进一把玉米面,锅中水分逐渐蒸发,沉淀出盐,再用瓷碗捞盛后储存。

  “盐官镇见证时代的变迁,早已烙上中华文化的印记。”独小川表示,需要官方和民间共同抢救这古老的工艺。

  礼县官方正在申报将手工制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这是盐井祠一次新的开始”,颜尚武说。(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