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新农村建设的“巴山新居”样本

2014年06月19日 16: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巴中6月19日电 (记者 殷樱)六月徂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巴山新居,在层层叠叠的大山深处似一幅动人的彩墨画。在四川巴中市平昌县的驷马水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乡村旅游打造让70岁的村民李玉满尝到一点甜头,“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像现在卖点茶水也能轻松挣钱。”

  位于大巴山的驷马镇曾孕育了著名画家罗中立的作品《父亲》,此画创作于1980年,原型为驷马镇双城村的邓开选老人。油画中枯黑、干瘦的父亲形象折射出当年双城村人生活的艰辛,也成为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象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如今的双城村,四通八达的耕作路网将村子连为一体,渠系配套的水利设施浑然一体,连片蔬菜大棚星罗棋布……作为全国连片扶贫开发区之一的四川巴中市,正在实施的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巴山新居”工程已是四川省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样本。

  据了解,在平昌县政协委员的建议下,该县委、县政府把乡村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头戏打造。刚忙过端午节接待的李玉满正盘算着,如何利用驷马水乡的景区优势,升级自家的农家乐,吸引更多的游客。

  家住巴中恩阳区高店子新村聚居点内的董治福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住在新居里,房屋大了,环境改善了,村里有休闲广场、文化屋,家家户户还通了连户路,居住环境比城里人还好。”

  新居虽好,但要留住人。在巴中恩阳区政协的挂联过程中,也积极帮助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引进龙头企业做大产业基地、吸引农户向产业集聚地集中等方式,发展新兴产业。

  在高店子新村,建起了500亩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董治福将自家土地以每亩600元流转给了公司,自己每月在基地打工可挣1800元,一年收入则有2万多元。此外,高店子村还建成“6+1”公共服务中心和“八权一股”产权交易平台。

  如今,打工、入股、分红,农户身份由农民转变成为产业工人,生产方式得到改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也由过去的单一种植收入发展成为三重收入,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劳务收入,还有分红得利,该村村民也实现了财产性收入增加。

  青山、绿水、产业、新居,一个个名词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土地流转、产业调整、建设新居、旅游发展,在巴中的不少新农村建设中都在不断提升农村自身“造血”能力,实现链条式发展,逐渐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巴山新居”样本。(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