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雪域第一藏香”走向复苏之路

2014年08月23日 12: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拉萨8月23日电 题:“雪域第一藏香”走向复苏之路

  中新社记者 唐朝杨 白少波

  西藏尼木藏香素有“雪域第一藏香”美誉。相传,1300多年前松赞干布七贤臣之一的吞弥·桑布扎发明藏文后,把印度所学熏香技术进行改进,发明了藏香。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尼木藏香,前几年险些成为廉价“山寨货”侵袭下的牺牲品。是来自外部的新理念,助推这个古老品牌一步步走向复苏。

  尼木藏香的主要原料是柏木,利用水磨将它磨成木浆,将木浆晾晒成香砖后,再将香砖磨成香粉,配以藏红花、麝香、檀香等19至25种药材香料,而后用牛角挤压成条,晾干后就是藏香成品。这一技艺自千年前流传至今。

  近年,廉价的假冒尼木藏香泛滥于市面,正品的尼木藏香一度被挤出市场,既危害其传承,也影响当地藏香手工艺者的生计。

  转变是由一批北京市的援藏干部带进来的,在他们的努力下,尼木藏香2008年入选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9月成功获批成为拉萨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迈出了品牌保护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关于尼木藏香的推广策略也在酝酿中,方案是以旅游带动产业。

  尼木县吞巴乡是吞弥·桑布扎的家乡,民风纯朴、风景秀丽,且保存着吞弥·桑布扎的故居。1300年来,吞巴人一直采用水磨磨制木浆制作藏香,形成了一条由250多座水磨组成的数公里的水磨长廊。由此,吞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应运而生,园内还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以藏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并有可容纳300到500人的大型餐厅等服务设施,可以在用餐过程中欣赏古老的塔荣白面具藏戏。

  据北京第七批援藏干部、现任中共尼木县委书记范永红介绍,他们计划在吞巴景区推出游客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制作藏香。

  “观念推广已卓有成效,尼木藏香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都得到显著提升,也改变了尼木没有旅游业的历史。”范永红说。

  对于吞巴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游客多了,收入也多了。藏香传承人次仁多吉介绍,他一年卖藏香的收入就达到5万元人民币。

  尼木藏香的复苏让范永红等意识到新理念的重要,“援藏不仅要带来资金、项目、人才,更重要的是先进和合适的发展理念”。

  从动员农民搭建蔬菜大棚,到垃圾回收,越来越多先进理念正在雪域高原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带来一个又一个新风尚。(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