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吴兴乡镇干部义务广播47年 被赞“永不消逝的电波”

2015年08月20日 14: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浙江吴兴乡镇干部义务广播47年被赞“永不消逝的电波”
王金法在广播 吴坛宝 摄

  中新网湖州8月20日电(记者 赵晔娇 实习生 王梦瑶 通讯员 彭启龙)位于浙江省北部的吴兴区织里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织造业重镇,可谓“遍闻机杼声”。不过,百姓们口口相传的并不是服装业的传奇,而是一位老人。这位老人从事乡镇工作51年,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还担负了47年的广播宣讲工作,他就是“王金法广播”的“名片”——王金法。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漫长时光里,他不是奔走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就是出现在“王金法广播”的温情电波中,向小镇居民传送着家事国事天下事。值得一提的是,吴兴区将区、镇、村各级广播站(室)都命名为“王金法广播”,被群众点赞为“永不消逝的电波”。

  农民需要“土广播”

  在很多60、70、80后的记忆里,都有这样一个儿时的生活片段:行走在乡间田埂时,一阵广播声飘入耳中,颇具中国乡土气息的乡镇广播站开始播音了。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以为这种传播方式早已被淘汰,却不曾想,湖州吴兴区的一位乡镇干部用这看似老土的传播手段,干起了宣传党政方针和沟通民意的事业,而且效果还不错。

  这名乡镇干部就是王金法。1965年,王金法刚刚参加工作,20岁出头的年龄,风华正茂,和同事一起走村入户,“那时候发现很多老百姓外部信息的来源比较少,有些政策不了解甚至没有接受到过,刚好镇上有广播,我就去客串广播宣讲员。”老王没想到的是,这一客串让他变成了“主角”,广播员的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王金法说:“我制作的广播节目,好比是‘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的‘百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使“王金法广播”极富感染力。

  近半个世纪以来,王金法从来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甚至连结婚生病,亲人离世都坚持每天早、中、晚雷打不动开展宣讲。

  为帮助村民做好农业生产,王金法还自编了两百多条农业谚语反复广播,如“化肥毋施多,施多换秕谷:割割软疲疲、捆捆一点点、挑挑轻飘飘、扬扬飞出去、轧米半粒稀、烧饭烧毋起、吃吃不舒服”;“芒种芒种、样样要种”等等,每一条都朗朗上口,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用得着。

  王金法的广播宣讲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围绕核心”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服务中心”宣讲省、市、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贴近群众”上讲天文地理,下讲鸡毛蒜皮,小到柴米油盐酱醋,大到农业、工业。不凭讲稿,只凭记忆,娓娓道来,有条有理,流畅通顺。如此超群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凭他心里装着的两本书:一本是“有字天书”,内容来自报刊、书本、红头文件和电视;另一本是“无字天书”,到群众中间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来的,群众的所需所想都记在了心里面。

  乡情挽留让老王“回心转意”

  为了保证每天宣讲的内容新鲜、丰富、与时俱进,王金法每天必做三件功课:读报看新闻、参加镇上会议、到基层了解情况。他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好的农村宣讲员,不仅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黄鹂嘴”,更要有两条不辞辛劳的“蚂蚁腿”。工作的51年来,全镇499个自然村他不知跑过多少遍,哪里有条河,哪里有个坝,哪里有座桥,都记得清清楚楚,村东老李头,村西老张头没有不认识的,哪里的群众有问题反映强烈、哪里的群众呼声高涨就往哪里跑,因此他的宣讲才贴近百姓生活实际,更加深入人心。现如今,全镇已有一千多个广播每天雷打不动定时定点响起王金法熟悉又亲切的温情声波。

  “2008年对我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本以为要远离广播了,但最终我还是回来了。”王金法说。2008年,到了退休的年龄,他按照家人的意愿,接受了一家企业的邀请去上班,年薪十二万。但是没想到,镇里上林村的村民邱瑞祥知道后写了一封信,要求恢复王金法广播,上百位村民也主动签名,把这事反映到了镇里。得知此事后,王金法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着:我热爱的广播事业就这样结束了吗?服务百姓的大门就这样关闭了吗?

  乡情难却,最终老王谢绝了企业的好意,又回到了广播室。当停播了7天的“王金法广播”再次响起的时候,很多乡亲们自发到广播室外面来看望老王,“那时候还真是挺感动的,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做群众工作就像‘照镜子’,我们为群众做了什么,就会像镜子一样如实地反馈给我们,正因为我几十年如一日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群众才会肯定我、相信我。”

  2009年,老王开始培养起自己的“接班团队”,而且他“野心”不小,不仅为织里镇物色年轻人,还为全区谋划了起来,“那时候‘徒弟’的海选主要在大学生村官上,因为他们工作在农村,而且很多都是本地孩子,会方言,让乡亲们觉得亲切。”带徒弟以后,本该退休的他反而比退休前忙碌了,但他却甘之如饴:“我现在眼睛不花,耳朵不聋,记忆不退,脚步不减,同时是打出牌子不吸烟、不喝酒、不唱歌、不打牌的四不干部,我只有一样爱好,就是工作。”

  如今在吴兴,老王的徒弟们充分发挥了区、镇、村各级广播站(室)的作用,借助“王金法广播”,收集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把信息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如今宣讲团人数已经发展到211名,覆盖了全区166个行政村和44个社区。

  “大学生村官加入基层宣讲队伍,思想活跃、形式多样,很受群众欢迎,特别能吸引村里的年轻群众。只要广播一通知,大家都抢着来。”王金法告诉记者。

  许多实践经验也被他的得意门生搬到了宣讲台上。从浙江农林大学毕业后的王熠,3年前来到吴兴区埭溪镇山背村当起了大学生村官。2010年9月,他创办起了湖州市香秀才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新立体栽培模式,轮流种起优质的草莓和甜瓜。在宣讲中,他面向山区农民宣讲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吸引了不少农民。

  “这些大学生村官以实际行动宣传引导农民,促进了村民致富观念的转变。”山背村党支部书记郑小兵难掩喜悦之情。

  紧跟时代潮流的“大广播”

  “现在时代发展快,不过我也是赶赶时髦的,和徒弟们一起开设了微博,现在还弄了个微信公众号。”王金法说。为了方便与群众联系,2010年他还开通了“王金法广播热线”,经常帮助解决老百姓反映的急事难事。一次,义皋村的一位张姓村民打进热线,他的老丈人走失了,请求帮助找找人。他问明情况后,马上通过广播反复发布老人的特征和走失的信息,大概的去向和联系人电话,当晚10点多,走失老人被听到广播的群众发现,最后被安全送回家。自开通“王金法热线”以来,像这样的寻人启事共播发了近百条,寻物信息近千条,每天接听三到四个电话,每年近1200余个,小广播发挥了大作用。

  如今王金法已经68岁了,但他总是说:共产党员没有退休的时候,服务群众永无停止的步伐,只要老百姓需要我,我就会无怨无悔继续讲下去,让“王金法广播”始终在空中响起,让“王金法广播热线”始终在电话中畅通。47年弹指一挥间,王金法同志坚守在基层宣讲工作战线上,书写了一名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执着与坚毅。(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