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位山东籍新疆农民生活的变迁

2015年10月30日 16: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一位山东籍新疆农民生活的变迁
新疆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库斯仁村村民马守全的住房 张伟民 摄
马守全的新装修的家 张伟民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10月30日电 (史玉江 张伟民)今年63岁的马守全是新疆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库斯仁村的一位农民。1968年,18岁的马守全从山东一路辗转来到新疆,从泥瓦工到开荒种地,从一贫如洗到致富能手,马守全经历了新疆大发展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我从山东到新疆的这几十年来,生活可是好多了,现在想吃啥就买啥。”近日,马守全在向记者介绍这么多年来惠农政策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时,眉眼之间难以掩饰出做一名新农民的自豪。可以看出,他对现在生活挺知足。

  加哈乌拉斯台乡库斯仁村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当地的重点贫困村,在六十年前,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住的多数是泥草房,且人畜混居,村民年均收入才几百元,就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的60年间,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尼勒克县也不例外。特别是这几年,随着国家扶贫开发的整村推进工程,库斯仁村100多户村民已搬进了村里统一建设的富民安居小区,并在村原来的平房区规划建设了畜牧养殖小区。

  新农村建设也使库斯仁村农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彻底改变。2013年3月,马守全告别居住了30多年的旧平房,以低于成本价搬进了定居新房后,把自家的几十亩口粮地以入股形式交给村合作社经营,每年能拿到3万元左右的分红。马守全的小儿子和媳妇外出打工,每月多增加两份工资,比以前收入翻了1倍还多。

  谈到不久前新疆庆祝60年大庆的感受,马守全很高兴:“以前,俺住的是30多年前盖的土坯房,那时家里做饭烧的是柴禾,在厨房不大的空间里,堆满了烧柴,又脏又不方便。搬进新房子后,家里就用上了煤气,只这么轻轻一拧,火苗子就呼呼地窜。另外,买家电还有补助,俺添了不少家用电器,现在咱农民大都用上了电磁炉、电饭煲,开关一按,做饭既方便又卫生。”

  “住新房子就是好,以后冬天上厕所再也不冻屁股了!”采访中,12岁的孙子一旁看电视时调皮地插了一句,逗得在场人哈哈大笑。

  在当地,村民们不仅依靠种地养畜致富,还享受着国家的各类惠农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城乡低保、义务教育免费等一系列好政策让农民们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村里成立的合作社按照土地流转的模式,吸纳了村民土地,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去从事二、三产业,又增加了一份收入,真正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马守全老人有五个孩子,如今都已成家立业。马守全说:“老大和老三都是农机大户,老二开商店,四女儿在南疆工作,小儿子和媳妇打工当蓝领,他们给的钱我们不要!让他们自己给自己用,钱我们老俩口这辈子够花就行了。”

  2005年,当得知村委会办公室遭遇了洪灾,正愁没地方新盖时,马守全主动把将自家价值上百万元的10亩林地无偿捐赠给捐给村里。就这样,10亩林地成了村里新的办公用地。当记者问及当初无偿捐赠林地给村里盖办公阵地的想法时,马守全说,“我是个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但我心里明白,没有政府的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