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教育乱作为比《三字经》更可怕

2010年12月31日 11:06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山东省教育厅29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前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12月30日《山东商报》)

  无论推崇《三字经》,还是贬斥《三字经》,其实都是教育部门一厢情愿的权力之舞。教育部门总是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又对自己认为“坏的东西”极尽批判之能事,而学生只能在被动的接受中不断品尝着教育僵化的苦果。

  于是我们看到小学课本中充满着需要深度理解和理性认知的家国教育,而最为基本的待人之道却被放到大学教育中。这种道德错位的背后是教材中干瘪的理论说教、虚伪造作的情感以及假大空式的道德教化;结果,教育的一意孤行,换来了学生怨声载道与民间批评的不绝于耳。

  更可怕的是,当教育部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家长情结”,不断地代替学生思考时,学生的判断力也在强制灌输下迷失。教育部门将赖宁式的见义勇为推崇备至时,学生就不惜牺牲弱小的生命与强大的歹徒搏斗;教育部门对某些价值观念不屑一顾时,学生就先入为主地将精华糟粕一并摒弃。

  诚然,《三字经》中充满着三纲五常式的伦理说教,但作为启蒙读物,在传统文化节节败退的当下,有保留民族记忆的现实功效。其中的某些观点即使在当下已不合时宜,但未必就要一棍打死,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在读书中形成独立的判断,使其能够识别精华与糟粕,而不是在教育部门的指引之下产生情绪化的好恶。这样的话,虽然肢解掉《三字经》里的糟粕,但给予学生的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糟粕,这种做法比《三字经》里的糟粕更不足取。

  在传统读物为教育部门所推崇或贬斥的背后,是公民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缺位。没有公民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现代教育体制,无论对传统文化极尽推崇或贬斥之能事,都不能教出真正具有独立判断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来。因此,错不在《三字经》,而在于教育本身的错乱,以及权力对于教育过度的干涉。

  这也警醒教育部门与其拘泥于对《三字经》精华与糟粕的甄别这一伪问题上,不如将视角集中在教育目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怎样教育这些更为现实的真问题上来,从根本上对教育理念和教育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凯风)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