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校成腐败犯罪高发区 建现代大学制度成关键

2011年05月03日 09:5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这样做也是自己救自己,花多少钱开多少钱的发票,安全。”葛剑雄说,否则,“我没几天就犯罪了”

  财政部3月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共发现“小金库”50738个,涉及金额238.8亿元。其中,2010年新发现“小金库”7036个,涉及金额130.47亿元。

  去年1月,广东省纪委等4个部门对外通报称,在过去一年的“小金库”专项整治中,共发现300个小金库,其中教育系统的“小金库”占相当大的比率。

  今春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提到了“小金库”问题,引发社会热议。

  葛剑雄说,高校里的学院搞创收,设立小金库,这是腐败高发处,他也目睹了一些大学从清水衙门变成腐败案发之地。

  自2007年担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以来,葛剑雄与学校人事处、财务处一起协商,并签订了一份协议:承诺不设小金库,同时由学校拨发奖金津贴,保证图书馆员工收入。

  “我这样做也是自己救自己,花多少钱开多少钱的发票,安全。”葛剑雄说,否则,“我没几天就犯罪了”。

  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

  葛剑雄今年3月在复旦大学网站上,还将2009年度图书馆经费账目明细进行了公开。这是他任图书馆馆长4年来,首次公开图书馆开支。

  葛剑雄告诉本刊记者,图书馆购买图书有回扣,一直是行业惯例。在他接手前,这笔回扣成为图书馆的小金库,作为员工的奖酬金和津贴,或者用于一些无法由财务报销的开支。之后,各单位清理小金库,这笔回扣交到学校,再由学校提取全部或部分,供图书馆发奖酬金和津贴。

  “图书馆一度流行的做法是按码洋开发票付款,供货商再将码洋与实洋的差额退还给图书馆,这就是回扣”,按照葛剑雄的说法,一年下来,光图书采购回扣这块,可能就达百万元之巨。

  葛剑雄认为,这种保留利润空间的惯例还是留下中饱私囊的可乘之机,“虽然小金库从下面(记者注:图书馆)转到上面(记者注:学校),但还是违反财政纪律的。”

  早在2006年,据媒体公开报道,由于高达45%至50%的暴利空间,催生了高额回扣及利益垄断,江苏省逾九成高校涉及教材商业贿赂案,引发专项打击教育腐败。

  为摆脱这一危局,2008年,葛剑雄与学校商定,改为实洋采购,公开招标,取消回扣。

  “花多少钱买,就开多少钱的发票,不拿分文回扣,不做虚账,这样做安全。”葛剑雄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葛剑雄看来,高校基建、采购、教材、招生、图书馆等领域都是可能“出事”的重点领域。实际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中也作出类似判断——高校已成为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

  受访专家认为,高校教学经费来源已从过去的单一渠道转化为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加之高校频繁参与市场经济,基建规模不断扩大,且在工程建设、设备物资采购、招生录取等方面拥有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与之配套的法律规范、权力监督机制应及时有效地跟进,以防腐败发生。

  葛剑雄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由于高校之前经费相对少,制度较为简单,加上这些部门以外的师生往往不关心财务方面状况,而这些部门在学校中又是唯一的职能部门,缺乏竞争及对比,出了问题不易被察觉。

  网友王学进认为,葛剑雄网晒经费开支,与其拒绝回扣一样,均出自道德自觉,而不是迫于制度压力。王由此担忧葛剑雄此举能否救得了别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亦表示,指望个别校长和少数职能部门的英明、自觉,只能让财务公开成为偶然事件,而不是一种长效机制。

  由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必须公布包括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决算方案,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在内的信息。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宗文龙观察发现,目前,多数学校的信息公开工作已陆续展开,设备采购、基建招投标等信息已经通过学校网站公示,但经费来源、年度预算等财务信息还没有完全公开,学校有时会以内部会议的形式通报财务情况。

  “感觉高校信息公开在试探着迈步,群众最关心的还未公开。”宗文龙告诉本刊记者。

  而对于网友评价的“复旦大学图书馆是经费公开的先行者”的说法,葛剑雄予以了否认,他说,部分国外大学的图书馆甚至会细化到公开馆长薪水的程度。因此,他认为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经费公开谈不上是先行,这只是对国际惯例的遵循。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