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云南民族地区幼儿渴盼“双语”老师

2011年05月20日 15:3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一些布朗族聚居的村寨,孩子们回家后习惯使用的还是民族语言,学到的汉语由于没有好的语言环境,学习效果难以提高,许多孩子小学毕业写篇短文都很困难。”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教育局的同志告诉记者。

  记者日前在云南采访时了解到,在该省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任务十分迫切。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云南迄今还有600万人口的地区不通汉语,普洱市镇沅县苦聪山的苦聪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群体。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文化依然十分落后,长期不通汉语。苦聪山的孩子要进入小学后才能开始学习汉语,学习的方式是汉语、民族语共同进行的“双语”教学。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机,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苦聪人的孩子小学期间在苦聪人聚居的学校读书,还比较不出太大差距。但初中到乡中学读书,就要与汉族或是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在一起学习,语言成了这些地区民族孩子学习上最大的“拦路虎”。各学科知识基础的差距一下就拉得很大,不少孩子产生了怕学、厌学的情绪,当地的辍学率也随之增高。苦聪山一名小学校长感叹说:“我们苦聪山的孩子,没有办法和其他民族的孩子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据记者了解,这样的情况在云南不通汉语的民族地区比较普遍,许多少数民族孩子小学毕业也过不了汉语关。语言没有解决,学科知识又如何掌握,教育教学质量又如何能提高呢?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在采访中,当地许多教师建议,大力发展不通汉语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在最佳的语言学习年龄解决少数民族孩子的汉语问题。

  但在这些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学前教育发展步履艰难。一是投入不足,公办幼儿园较少。即使办起了幼儿园,贫困又使不少当地百姓无法送子女入园。二是缺乏既懂汉语、又懂民族语的学前教育师资。

  以位于滇西的保山市腾冲县滇滩镇傈僳族聚居地为例,当地学前教育“双语”师资十分缺乏,不少民办幼儿园在管理、保育等方面还有很大不足。该镇的学前班、幼儿园,每月每名幼儿的学费是100至120元,生活费是90至150元,这对于当地少数民族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该镇中心校校长郭映蛟说,在傈僳族聚居村寨开办的学前班、幼儿园,因为老百姓生活普遍贫困,学费收不上来,教师工资都难以保证。

  当地教师和群众热切希望,在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多开办一些公立性质的幼儿园,不断扩大学前三年教育的覆盖人群,并逐步实施免费教育。同时,可以利用校点撤并后闲置的校舍,开办幼儿园和学前班。在师资招聘上适当降低“门槛”,多招聘一些懂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后持证上岗。通过采取倾斜政策和加大扶持力度,让这些不通汉语的民族地区孩子,经过3年的学前教育,基本解决语言问题,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发展的成果。

  新闻链接

  云南将立法促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将出台《少数民族教育条例(草案)》,促进少数民族教育提升。根据《条例》,云南将在经费和制度保障上,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在民族地区实施学前一年的免费教育。

  据了解,《条例》内容包括:在民族地区实施学前一年的免费教育;寄宿制民族中、小学的生均拨款在普通学校经费的基础上上浮30%;绩效工资分配重点向边远、高寒、贫困等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特别是双语教师倾斜;建立省州(市)县(区)分担机制,单独为农村教师核定绩效工资;拓宽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本地区兼通民汉双语的毕业生等。

  据悉,2010年底云南省通过“两基”国检,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2%;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到275.3万人,占总数的32.55%。记者 杨云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