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贫困大学生姐妹回报众乡亲 义务为23名孩子补课

2011年07月25日 13:13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村里孩子说:“每年暑假,父母下地干活最担心的就是我们跑到水泡子里游泳。今年他们放心了,有了补课的地方,还有人照顾我们。”

  这个暑假,通辽市科尔沁区余粮堡镇高力营村的23个孩子放假不再“放羊”,每天清晨准时到一户农家小院补课。给孩子们义务做家教的两位老师也是满脸稚气,她们是一对放暑假回家的大学生姐妹。

  7月11日,循着朗朗读书声,我们走进了这个特殊的“教室”。初中组的孩子们正在上英语课,小学组的孩子们正在上数学课。两位小老师是一对亲姐妹,姐姐魏红美是呼伦贝尔学院美术设计专业大三学生,妹妹魏红丽是内蒙古财经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

  提起放假义务做家教的初衷,还得从姐妹俩的求学之路说起。2008年,姐姐红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拿到了一份收费通知单。母女三人耕种6亩薄田,入不敷出,眼看着开学日子一天天临近,学费却没一点儿着落。红美白天不说什么,夜里偷偷哭湿了枕头。母亲孙风云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却又无能为力。就在红美打算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之时,余粮堡镇党委书记葛德林送来了4000元钱,村支部书记王凤艳送来了2000元钱,妇联主任高岩送来了1000元钱,村民们更是你30元、我50元地开始凑钱。镇上的民政助理艾广全还帮助娘仨办理了低保。葛书记说,“咱村儿穷,能考上大学的屈指可数,孩子有出息,咱得供到毕业。”

  在全村人的资助下,红美顺利迈进大学校门。为了省钱,红美规定自己每天吃最便宜的饭菜。她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每逢节假日,别的同学都出去玩了,她却要去外面打工。冬天,凛冽的寒风打在脸上,灌进衣服里,胃也饿得生痛。她流着泪告诉自己,生活苦不是放弃的理由。

  2010年9月,妹妹红丽也考入内蒙古财经学院。“姐姐是村里和镇里供着读书呢,咱再不能给大伙儿添麻烦了!”母亲说。就在母女二人一筹莫展之时,葛书记、王书记、妇联主任高岩又帮着张罗开了。开学的前两天,红丽也凑足了学费。姐妹俩发誓,一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将来回报社会和资助过她们的人。

  放暑假了,班里的不少同学都去做家教赚钱了,姐妹俩却想到了村里 “放羊”没人管的孩子们。于是,姐妹俩在电话中商量,由先放假的妹妹回家安顿好教室,姐姐回来后,一起给村里的孩子们补习功课。

  听到这个消息,村民们都高兴极了。“村民们经济条件差,没钱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补课;我们这里交通又不便,谁能来这里做家教啊!放假能有两个大学生给孩子们补课,我们真是偏得啊!”村民谢云杰说,“原本打算多少付给姐妹俩一些学费,但是小姐儿俩说什么也不收。”

  采访中,余粮堡高中一年级的冯伟华说,自己的每科成绩都不错,只是英语跟不上,农村孩子英语基础都不好。“在红美姐姐的悉心讲解下,我对英语产生了兴趣,而且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法。”冯伟华说,除了学业上的进步,更大的受益是精神上的。“两个姐姐的家比我们艰苦,但她们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她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余粮堡中学初中二年级的高春阳说:“村里从来没有过补习班,每年放暑假,我们除了跑着玩儿就是睡大觉,父母下地干活最担心的就是我们跑到水泡子里游泳。今年暑假家长可放心了,有了补课的地方,而且有人照顾我们。”

  家里生活困难,不趁着暑假的大好时光在外做有偿家教挣钱,却选择回家乡做义务家教,姐妹俩是咋想的?她们腼腆地说:“我们和这些贫困孩子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多亏好心人的帮助,我们才能够继续自己的学业,很能理解孩子们需要帮助、渴望知识的心情。我们想回报社会,把自己当初得到的关爱回馈给孩子们。”(康桂君 陈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