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资源不足拷问教育公平 上海外来孩子如何上好学

2011年07月27日 08:4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过完暑假,宝山区罗阳小学的思瑶就要升五年级了。思瑶的老家在江西,父母已在上海打工多年。她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次期末考,我考得不错。爸妈让我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念个好初中。”

  小女孩一脸灿烂地说,“我是班长,同学们都喜欢我组织的主题班会。”

  在上海,有许许多多像思瑶一样的外来务工者孩子。就如2008年那篇高考满分作文所描述的那样:“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

  他们是否真的融入了城市?在上海,他们又享受到怎样的教育?为了他们健康成长,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宝山区罗店镇外来人口集聚,大部分为工业园区的工人、农田承包人员和做小生意的摊贩。镇上7-15岁的外来务工者子女3100余人,目前73%已进入公办小学和初中就读。“这几年,为了吸纳外来孩子入学,我们区镇携手,想方设法挖潜。”罗店镇教委办主任周梅忠列举了一串数字:

  公办罗南中心校,班级从20个扩展到27个;公办罗阳小学,班额数从35人增加到45人;新开办的民办罗希小学,20多个班级的规模,成为公办校的重要补充……在学前教育阶段,罗店镇也顶住了本市入园高峰和外来孩子人数猛增的双重压力,通过新建2个公办幼儿园、新设3个民办幼儿园,使得每个外来儿童都能入园。

  罗店镇是上海保障外来务工者子女就学权益的一个缩影。

  近三年,上海在城郊结合部和郊区集镇共投入资金103.79亿元,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363所,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44所,为地区的常住人口提供约15万个义务教育学位。上海还审批设立162所以招收外来务工者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这些学校接受政府委托,为外来孩子提供免费教育,提供13万余个学位。

  不但要让外来娃“有学上”,还要努力让他们“上好学”。

  在民办罗希小学校长宗伟荣眼里,外来孩子普遍身体素质好,生活自理能力强;但在卫生、学习习惯和基础方面,相比上海孩子有些差距。对外来孩子,老师往往付出更多。早上,老师早早到校,因为不少孩子的父母一早外出做小生意,6时多就把孩子送到学校;放学后,等父母们收拾完生意摊子来接孩子,已是傍晚五六时,老师才能下班。老师还经常为外来孩子义务补课,不辞辛劳。

  在公办罗阳小学,外来学生占60%以上。校长黄建雄说,与本地孩子相比,外来孩子在学习成绩、当选班队干部、参加市区级学科和文艺竞赛方面,一点也不逊色。(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在上海学校学习,开心吗?本市教育部门面向沪上52所中小学8000多名外来务工者子女做的一份调研显示,61%的外来学生表示在学校“很开心”,21%的学生表示“比较开心”。

  漂亮“答卷”背后的资源不足

  帮助外来务工者子女融入上海,上海教育部门及相关区县通过努力,交出了一份比较漂亮的“答卷”:201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外来务工者子女在沪全部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目前47.5万名外来孩子中有七成进入公办学校,三成进入招收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民办学校。

  但“答卷”背后,也有压力。

  看到外来娃在操场上撒腿欢跑、健康快乐的模样,宗伟荣校长很欣喜,可也烦恼:来校读书的外来学生年年递增,以一年级新生为例,2008年3个班,今年新学年将达到6个班。为了接收更多学生,他不得不把专用教室腾出来做一般教室。“我也想开电脑房,设美术、自然常识教室,可实在没地方啊!”宗校长说。

  以罗店镇为例,这些年,镇上7-15岁外来务工者子女每年递增四五百人,且外来务工者家庭普遍都有2-3个孩子。

  让外来务工者子女在上海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上海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但教育资源不足是一个现实问题。

  “罗店镇现有的公办学校学生数已饱和。而未来几年,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数量将继续增长。我们能做的是,尽量预留出土地资源,如有需要,将扩建民办小学,或新建公办校。”周梅忠说。

  市教委有关人士提出,一方面上海要进一步健全公建配套建设管理机制,各区县教育局需主动、全程参与其中,使公建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在规划、建设、交付使用方面做到“三同步”。另一方面,针对城郊结合部和郊区集镇公办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郊区区县要根据这些地区常住人口状况及未来增长情况,重新修订教育资源配置规划,新建公办学校。

  虽然上海不遗余力地扩大外来学生在公办校就读的比例,但因资源有限,目前要做到“全吸纳”还有些困难。一些民办小学校长坦言,招收外来孩子的民办校办学规范,硬件达标,但总体来说,教育质量不及公办校。建议通过与优质公办校结对、由公办校“托管”、加强师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民办校办学质量,成为家长与社会认可的好学校。

  向上向外构建立体教育模式

  留下还是回乡?在上海度过快乐无忧的小学时光,进入初中后,许多外来孩子面临这样一道“选择题”。

  留下,也有升学机会。外来学生在沪读完初中后,上海为他们架设了升学“阶梯”。本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开放招收外来务工者子女,今年计划招收6000名。凡进入中职校的外来学生和本市学生一样,享受资助政策,免学杂费。中职毕业后,成绩优良的还可升入上海的高职就读。

  而选择回乡,虽然无奈,却是为了更好的“前程”。目前大城市的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对外来学生开放,所以那些成绩优秀的外来学生,通常选择在上海初中毕业后回乡读高中,之后参加高考。大城市的中职教育对他们吸引力不大。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熊易寒博士,长期研究外来务工者子女教育和融入问题。他认为,外来务工者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问题已破题,但这还不够,需要“立体式”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让他们快乐成长。

  “立体式”需要向“上”延伸。熊易寒认为,大城市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吸纳不能仅限于义务教育阶段。当高考制度、户籍制度得以改革并突破现有的一些障碍时,大城市应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外来学生开放更“高端”的教育资源。

  他建议,上海应大力办好职业技术教育,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进军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领域,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各类职校要花更大功夫进行教育改革,使得培育的人才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如此,才能吸引成绩优秀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初中毕业后报读本市职业技术教育。

  “立体式”还包括向“外”拓展,即校外教育和培训。记者了解到,在上海,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积极为外来孩子编织关爱网。浦东新区、长宁区的一些社会组织,采取派社工驻校结对等方式,为外来孩子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和感情支持;有的社区针对外来孩子需求,开设“英语角”、“绿色网行”等活动项目。对那些在上海读完初中,想尽早就业的外来学生,市慈善基金会联手团市委等部门,推出“共享阳光”成长成才项目,为这些孩子提供“成人中专学历+职业技能+推荐就业”的一条龙教育就业援助行动。开设的专业有旅游、机电一体化、物流、会展等,学员接受了一年半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就能走上岗位。

  关怀、培育外来务工者子女,需要形成社会合力。熊易寒指出,目前在上海从事外来务工者子女教育的社会组织包括社工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私募公益基金会等,建议政府部门对这些社会组织进行扶持,放宽其注册门槛,通过免税、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草根”为外来孩子撑起关爱之“伞”。(记者 徐敏 栾吟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