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大学生放弃工作“宅”死家中引热议 折射教育缺失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20日 01:5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他叫王小林,生于1970年,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6组人。他曾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工作,不做事甚至不愿做饭,最终被人发现“宅”死家中,疑是饿死。3月12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没人知道他是哪天去世的。(3月19日《北京晨报》)

  这一新闻引起网友广泛而热烈议论,那么,究竟谁该为王小林的宅死家中负责呢?

  澄清

  源于心理障碍

  无关读书无用

  王小林的饿死,无疑是悲剧。教育的悲剧,更是全社会的悲剧。但是,王小林的饿死,充其量只是个案。既然是个案,那么就不具普遍性。因为截至目前,我们尚未发现第二个类似王小林大学毕业后放弃工作乃至不做饭而被饿死的极端案例。

  看诸多网友在新闻后面的评论,说什么“大学白上了”、“读书真的没什么用”显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了。我认为,王小林的饿死,跟“读书无用论”扯不上。因为王小林读不读书、上不上大学,跟其日后的不劳动不做饭而饿死没有必然关系。

  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中专学校的教师岗位,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很少帮助母亲干农活”,到“将母亲打成骨折”,是精神心理疾病的初显端倪;而最后发展到“饥饿的时候,他碰见什么吃什么。没成熟的果子,地里的花生、玉米棒子,他都拿来充饥”,“就像野人一样生存着,不用厨房做饭,就在家里堂屋用三个石头支着一个钢锅烧水”等,则更不是一个正常成年男子所为。

  王小林之饿死缘于其心理的严重障碍。我们不能以王小林之死等极端案例来误导公众“读书无用”。“读书无用论”的流毒一定要肃清。某不读书而成“著名作家”、中学七门挂科而退学的“青年意见领袖”的真实面目正逐渐被世人揭开。读书当然有用,这不辩自明。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飞跃发展,正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学习。可以这样说,如果大家都不读书,人类社会的历史就不可能从愚昧走向文明、从文明走向更文明。

  鲁开盛

  析因

  与其说是宅死家中

  不如说死于逆淘汰

  不必刻意放大王小林的“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身份,借以制造其从优秀学生到悲剧性死亡的巨大落差,让人联想到高分低能,好逸恶劳,不知道回报,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不名誉的词汇,而最终小王的死归于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不能适应社会,只能被淘汰。

  王小林完全有一个适应社会规则的契机。新闻中提到他曾经任教于一所中专,因不满领导,最终愤而辞职。假若他能够顺应领导的作风,虽然不至于飞黄腾达,但也可保证混到一碗饭,保证其不至于饿死,或者不意外死亡。

  领导的一怒一嗔就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貌似是符合现行社会规则的。但仔细想想,一个人能够决定一群人的命运,这又是极其不正常的。这种不正常具体说来,就是逆淘汰现象,王小林虽然曾经是优秀的,他自然有自己的见解,这自然会与领导产生龃龉。表面上这种龃龉被解读为不满领导,实际上制度不合理,当一个有主见的人不能表达他的见解时,这是多么痛苦。而俯首帖耳的人似乎又找到了一个可以自我安慰以及自我吹嘘的反面教材。这样的逆淘汰现象已经遍布各行各业。有人归纳出当下中国存在10种“逆淘汰”现象,包括财富逆淘汰、经营逆淘汰、人才逆淘汰、官场逆淘汰、行政逆淘汰、机构逆淘汰、改革逆淘汰、体制逆淘汰、学术逆淘汰、道德逆淘汰。

  这些逆淘汰现象不需笔者一一解读,相信读者自有体会。而这正是这个社会应该反思的:能者上,庸者下,何时才能不停留于高文典册之中,而是成为通行的社会准则,那么哪一个本能够一展身手的人会甘愿于宅在家中,最终走向死亡,死后还遭受无数人的误解呢?

  钱金德

【编辑:邓永胜】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