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德育教育最大问题是认知和行为脱节

2012年07月01日 18: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7月1日电 (记者 马海燕)“轰轰烈烈的活动、热热闹闹的气氛固然重要,把德育内化为每个孩子言行举止则更为重要。”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今日一席话引发诸位教育专家的共鸣。

  在“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妈妈”等一系列“最美现象”被热炒后,加强德育教育的热闹活动在各地轮番上演,背后则是社会对公民道德素养提升的呼唤与学校教育的审视。教育专家认为,当前德育教育的最大问题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

  在今天北京呼家楼中心小学举行的“培养有教养的中国娃,准备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教育沙龙上,多位专家都对这一话题表示有话要说,大家都意识到中国教育走到今天孩子只有分数是不够的,只有健全的人格、仁爱的心理才最重要。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操作上却是一个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李苦禅之子李燕说,所有的教育都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德育教育更需要老师家长们首先能做孩子言行的榜样。古人云“恭俭庄敬礼教也”,当然不要对孩子抽象地谈“礼”,要寓教于乐,用深入浅出的例子讲“礼”,才能让孩子记住。比如教会孩子对师长恭敬、生活勤俭、奏国歌升国旗要庄重、对道德高尚的人要敬爱,这就是起码的“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认为,当下中国教育在传承传统道德、提高孩子人文素养方面做得还不够。虽然《教育规划纲要》把德育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但实际操作中却对道德教育的评价过多过细,甚至量化到一些细节,肯定会走向反面。

  石中英说,关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当下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感觉到现在的孩子不是缺乏自我责任感,而是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同情心的泯灭是导致社会责任感匮乏和社会关系冷漠的根源,所以要从加强孩子的同情心教育入手。

  朱永新说,凡是德育教育最开始都是“自然功利阶段”,大部分孩子做好事是为了获得表扬,这也无可厚非,但要通过将心比心、惠泽天下的仁爱境界教育,教会孩子们不仅要简单服从规则,还要有仁爱之心。

  而要达到道德上的“仁爱”境界则非常之难,远不像纸上谈兵那么容易。为此,朱永新在他发起的、全国1000多所学校参与的新教育实验里加上了德育教育内容,具体到比如“每月一事”,即每月学一样礼仪,每学期演一个话剧,要全班学生都参加,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学生共读等读书课若干细节。他认为德育教育如果不融入课程中则很难收到效果。

  与会专家都认为,德育教育是个世界性难题,在价值多元化的今日中国,如何进行德育教育、进行哪些德育教育、由谁开展德育教教育,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还需各方在实践中探索。(完)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