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宅”现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质主义

2012年10月08日 07: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宅”现象分析

  ——谈当代青年精神生活与现代性的碰撞

  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发生的惊人变化,每个人都有着切身感受,而这些变化说到底是现代化带来的。当年轻人徜徉在时尚潮流中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现代性也随之跟进,出现在青年生活中。

  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与现代性正在发生激烈的碰撞。青年精神生活的异化现象也正是这种碰撞所发出的声响,当这种异化进入青年人的生活时,一些青年就似疾病缠身,说不出扔不掉,常常让人全身不爽。

  “宅”现象的两面性

  我们以近几年才进入人们视野的“宅”现象为例来透视一番。

  “宅”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日本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用来形容对动漫、电游等迷恋超出一般的人,他们是足不出户、不善与人相处的特殊人群。后传播到中国,形成中国式的“宅”现象。“宅男宅女”先后成为网络和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话语,他们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作息时间不规律,不喜欢与人接触,喜欢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且,“宅”的群体绝大部分是青年。在中国,“宅”现象不仅把自己的生活范围主要放在家或宿舍中,而且通过网络活动,诸如网络购物、网络写作、网络阅读、网络聊天、网络社交、网络恋爱、网络经营、网络管理等实现个人与外界的交往,个人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乃至社会活动几乎在家与网络构成的体系中完成。

  “宅”现象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产物,它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成果,又含有现代文明的精神元素,因此被理解为现代性的表现。一方面,它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现代性发展的标志,不仅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宽松,使得个人比以往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还宣示了当代青年拥有令人惊讶的现代科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令人忧虑的后果,比如,不利于青年身体健康,易导致青年社会交往能力下降,性格软弱,意志不坚,双面性格,较叛逆等。当代青年精神生活与现代性碰撞还体现在许多方面。科学技术、工具理性、知识价值在现代社会成为主角,日益发挥着“第一力”的革命作用,由此也把青年精神生活引向物质主义、“资本”主义、功利主义、技术至上、工具理性的文化,甚至误入享受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泥潭,久而久之,型塑出功利、物化、感官等成为主要需求的单面人格。可见,青年精神生活需要调理。

  “他救”与“自救”

  青年属于时代,青年精神生活是当代社会精神文化及社会存在的反映。无论青年精神生活中出现积极现象或消极现象,都是社会通过青年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

  现代性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即世俗化、理性化、主体性原则、分化。首先,世俗化一方面带来了精神层面的“祛魅”,另一方面也使得“祛魅”之后产生价值真空和价值虚无;其次,理性化既带来物质和社会层面的理性化,又使得工具理性使用过度;第三,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获得了合法性,主体性原则持续伸张,其中也各有利弊;最后,分化虽然打破了传统的一元化的国家时代,但在公共空间的发展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又走向了整合乏力。

  现代性的这四个方面,与青年精神生活发生着巨大的碰撞。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现代性已经渗透进青年生活,以当代青年生活为载体成为青年精神世界的主要元素,造成一些青年精神生活的异化。当然,问题既然出现在青年身上,也需要从青年这里寻找原因。所以,应当在现代化与现代性双重背景观照下,从社会和青年两方面来整合当代青年精神生活。

  整合的基础是文化。当代中国社会在高速现代化的同时,也出现文化断裂的后果,这就是“无根”现象。一是160多年近代化的历史不断被打断,形成断断续续的不连贯的历史;二是文化教育在整体上存在着断裂,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未能成为青年精神生活的真正基础,而中国特色的主流文化,本身历史短、基础浅,还未获得青年认同;三是交往空间的现代化使人们处于陌生人的世界中,许多年轻人处在“漂故土”的境遇,他们自喻是“无根的浮萍”。

  所以,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连接文化之“根”,应是整合青年精神生活的社会前提。如果说社会对青年精神生活的指导是“他救”的话,那么,青年“自救”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诸如精神信仰的确立、思想道德的修养、创业生存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青年在自身成长中长期历练。总之,培育青年的健全人格,增强青年的主体能力,需要社会与青年的联动。

  青年精神生活出现的异化现象,归根结底是现代性这一宏大背景的影响所致。青年需要理想,青年精神生活本质上是理想主义的,这与人类永恒地追求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是一致的。因而在现代性背景中青年们应以现代化为舞台,有理想有奋斗,发扬个性与走进社会统一起来,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新结合之路。当然,这个全新的青年事业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孙其昂 倪秋思)

【编辑:张志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