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育迈向“无纸学习”时代 电子教学须趋利避害

2012年11月18日 22:02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教育迈向“无纸学习”时代电子教学须趋利避害

  “小呀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这首经典儿歌的旋律还回旋耳畔,歌词中的情景却悄然改变。随着“电子书包”“电子课本”等电子化教学方式在一些地方的实施,老师手里拿的不再是粉笔和课本,而是一本电子教材,不仅能操控讲台前的白色大屏,还可以和每个学生的电子书包相连,更能遥控布置作业、播放视频材料等。而学生除了举手提问外,还能通过电子书包将问题上传给老师。

  教育迈向“无纸学习”时代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后,电子书包、电子课本等新媒体教学方式在多地展开试点。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江苏省南京市11所学校引入“互动教学点播系统”,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服务”,通过一支点读笔、一张学习卡和一张老师卡,师生之间轻松互动,体验“云上的日子”。

  除江苏外,上海、浙江、重庆等很多省市都在进行电子书包试点工作,而上海在2010年就宣布5年内推广电子课。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孟晓东说,教育领域正逐步进入“无纸学习”时代,新媒体的使用具有多重优势:老师通过电子设备布置、批改电子作业、在线答疑、即时家访;学生在线学习、提交作业;家长通过网络即时了解孩子近况……

  先进设备与视听内容等多媒体固有特性的交互应用,既能提升学习乐趣,也能更广泛地聚合教学资源,这一点已被众多国家的教育人士所认同。美国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迄今为止,包括韩国、日本等在内的至少50个国家已经或正在计划推广电子课本,而电子书、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普及更为现代教育变革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

  “减负”背后有隐忧

  电子书包形似一本书,却是书包的容量,可以“装”下许多书。江苏省扬州市三元桥小学四年级的王天翊同学使用电子书包已经一年了。“以前每天上学我都得背好多作业本,现在所有作业都输进这里了。”她拿着电子书包高兴地说。

  “孩子以前背的书包又大又沉,都被压得不长个儿了,还是电子书包方便。”学生家长吴菊说,电子书包的确给孩子“减负”了。

  但当下,很多家长更担忧孩子上网、玩游戏、浏览不健康内容,尤其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损害视力。一位电子书包生产企业负责人也坦承:“目前,电子书包的液晶显示屏对孩子的健康还是有影响的,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对孩子视力造成伤害。”

  教育专家指出,过多依赖电子设备进行教学确有弊端,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孩子的抽象思维可能受到限制;在语文教学中,书写训练几乎无从下手。江苏省盐城市的小学语文老师卢婷婷认为,电子书包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材实现日常教学的所有环节,“有些教材使用电子设备效果显著,但不是每门学科都有电子化的必要。”

  势在必行但须趋利避害

  从本质上看,电子书包、电子课本等都只是一种工具,自身优劣并存,关键还要看如何使用。无锡安镇实验小学的技术人员解释说,可以对电子书包进行“账号授权”,只安装与教学有关的软件,学生不能随意安装娱乐软件。而在使用时间上,学校也能合理控制,把对学生视力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还有质疑者提出,电子书包只是将纸质书籍进行“电子搬家”,内容上并无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教师可能就是对着下载的课件“念课”。对此,孟晓东建议,由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建设队伍,制作一批符合需要的教学产品,丰富电子书包的学习内容,把目前课堂静态、灌输式教学资源库,转向动态、交互的课程资源。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母小勇认为,电子书包值得推广,但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单独设置书写课,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而电子书包动辄数千元的价格,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对此,部分厂商表示,通过技术升级,可以不断降低成本,让电子书包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但从试点到普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最重要的就是要趋利避害,针对各界的质疑不断进行完善。(《半月谈》2012年第21期,记者 张展鹏)

【编辑:邓永胜】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