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缺憾:父母教育的缺失

2013年06月03日 15:31 来源:吉林日报 参与互动(0)

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鹿乡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室外活动。张丽娟摄

长春市双阳区妇联张丽娟与孩子们在一起聊天。记者 张淑秋摄

  8岁的女孩童童是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鹿乡村的一名留守儿童,3岁那年父母离婚后,妈妈就失去了联系,爸爸在长春市打工,很少回来,一直是爷爷奶奶照顾着她。

  “孩子们,我来了!”走进鹿乡村村委会的院子,双阳区妇联工作人员张丽娟喊了一声,正在玩耍的孩子们立刻围过来,童童则拉着她的手,粘在她身边。鹿乡村的留守儿童之家就设在村委会办公室,屋里有书架、玩具、桌椅等设施,有专人管理。村委会与村小学和一个幼儿园形成了一个四合院,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童童,什么时候能见到爸爸?”记者问。“过年的时候。”

  “每天晚上奶奶给不给童童讲故事啊?”“不给讲,我自己躺一会儿就睡着了。”

  和童童一样在儿童之家建立档案的留守儿童,鹿乡镇有92名,鹿乡村有45名,每个孩子都有一位代理妈妈,时常与孩子沟通,给孩子关爱。“我希望童童能多在这里玩。我只能照顾童童的生活,在教育方法上,我还是老一套,怕耽误了童童啊!”童童奶奶说。

  据省妇联组织开展的几次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项调研摸底,我省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约13.2万人,相对集中在延边、吉林、松原等地。

  一个留守孩子,牵动着多个家庭、几代人的心。他们是时代的缩影,是社会的发展衍生人群。社会进步的代价在他们幼小心灵里化作两个字:承受。而他们的一切酸楚,外人无从探知和代替。

  成长中的缺憾:父母教育的缺失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6位雕塑家,第一位就是家庭。他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教育是第一位的。

  父母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缺憾。据调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生活状态有三种类型:“单亲式”,即由父母双方中的一方抚养;“隔代式”,即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寄居式”,即寄养在亲戚家里或托养在邻居、老师等家中,或长期在寄宿学校。与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营养不良、身体发育受到影响。由于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较少,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孤独感、自卑感和心理性格缺陷较为突出。

  家庭教育问题更为突出,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直接教育。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并重养轻教,留守儿童学习得不到及时辅导和督促,成绩普遍偏差,有的甚至厌学、逃学。

  伊通县头道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有很多留守儿童。三年级班主任赵春红既是孩子的老师,又当起了孩子的家长,在生活、思想上照顾着孩子们。

  九年级学生雨晴没有母亲照顾,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对女儿漠不关心,挣钱入不敷出,这个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辍学打工。班主任老师刘兴瑞和校长郭中奇了解情况后,立即赶往雨晴打工的地方,同她交心谈心,承诺帮她渡过一切难关,终于使她重返学校,她学习更加努力,被评为全县2012年的“希望之星”。

  思想道德和安全问题也相当严重。处于成长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规范的思想和行为养成教育,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部分留守儿童流入游戏厅、网吧消磨时间或寻找寄托,成为“问题儿童”。

  最牵动人心的是安全问题。由于其临时监护人监管能力有限,留守儿童自救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极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特别是低龄留守儿童因其防范意识和安全保护能力较差,遭遇危险侵害的几率更大。

  当然,现实生活使留守儿童过早地承担了生活困难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成长机会,也有部分留守儿童性格独立、自理能力强、学习主动、不怕困难、遇事有主见,较同龄孩子相对成熟。双阳区鹿乡镇鹿乡村幼儿园赵园长介绍,留守儿童在穿鞋、穿衣、独立吃饭方面强过其他孩子,但在感情上却特别依恋老师。

  父母的无奈:为改善家庭付出和守着孩子不能兼顾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有一位学生家长是大学教授,她总是尽量安排时间多陪伴孩子,对教育孩子也有独特的方法,她说:“对待孩子需要耐心,很持久的耐心和宽容。健康融洽、充满爱的家庭气氛很重要,当发现孩子有一些矛盾的心理活动,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化解。”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幸运地拥有这样的家长,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远在他乡为生计奋斗,即使有满腔的爱也无法化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

  “爸爸回来时给你带什么呀?想不想爸爸呀?”记者问童童。

  “带衣服和碟子。”“想。”眼睛望着远处的童童,怯怯地回答。

  据调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重要目的是谋求经济收入和改变现状,提高家庭和孩子的生活质量。在长春某建筑工地打工的曹晓辉,老家在农村,他农闲时外出打工,赚钱供孩子和妻子在县城住,孩子在县城的小学读书,他说,他为的就是“孩子有出息,起码能够走出农村”。无奈的是,他为了改变家庭面貌的付出,与不让孩子承受的留守之苦,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如那句话说的,“我双手搬砖,就没办法抱你,我放下砖,就没法养你”。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持理解态度,但同时渴望父母的关怀和温暖。

  在省妇联的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问到“是否感到你的生活快乐”时,仅有36%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生活快乐。81.2%的留守儿童认为理想的生活应该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能经常得到他们的关心照顾,12.4%的留守儿童认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困难一点也没有关系。

  关爱话题:正演变为社会公共课题

  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一课题正日益得到省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目前,我省已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了2011-2020年全省儿童发展规划和省政府民生工程。从2011年开始,实施儿童之家援建项目,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村和社区建立“(留守)儿童之家”87所。还依托全省中小学、社区(村屯)家长学校,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开设心理咨询、亲情关爱、安全防护等课程,提高监护人的管护能力。在村屯设立留守、流动儿童守望站和守望点,负责联系留守流动儿童家庭,及时掌握并向社区(村)妇联反映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松原市妇联从2006年开始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力度,在组织一系列关爱活动的基础上,在松原市宁江区新城乡四家子村,由村妇代会牵头,建立了村级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把争当“合格家长”与培养“合格人才”结合起来,帮助留守儿童在阳光下快乐生活,从小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茁壮成长。

  伊通县各级关工委组织广大“五老”人员全面开展留守儿童调查,调研结果得到伊通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并牵头通过党政工作线、相关部门工作线、关工委工作线,把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县构建了五大关爱体系,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体系;以基层党政部门为主体的组织管理体系;以教职工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帮护体系;以群团组织和“五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志愿者等为主体的社会呵护体系;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体系。

  伊通县各乡镇每年都对孤残儿童、留守儿童、辍学生、单亲子女、服刑人员子女以及“问题青少年”,开展帮学、帮困、帮教、帮就业活动。全县8000余名留守儿童中,没有一名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辍学,达到了农村留守儿童无失学、无流浪、无犯罪的效果。

  伊通县小孤山镇张家岗子村的孤儿吴政军,多年来在“五老”帮扶下,成为一名边防军的连长,每逢回家探亲都到镇上向镇关工委和“五老”表达感激之情。

  固然,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会最大限度地温暖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还未长大、便已沧桑的命运,他们的未来,注定比同龄人艰难数倍。调查反映,农村留守儿童更向往城市生活,希望将来到城市甚至大城市找工作。在问到长大后从事什么职业时,98.6%的孩子选择了教师、军人、警察、律师、法官、公务员、企业家等体面的职业。

  这是他们的美丽梦想。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农村的未来和希望,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关爱下长大,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