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考独木桥竞争惨烈 “洋高考”成“过河”方式

2013年06月08日 08:42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是高考第二天,全国有912万考生奔赴各地考场。与他们不同的是,另有一部分学生此时却选择“洋高考”,另辟蹊径,出国留学。

  教育专家预测,大概有100万学生今年放弃高考,其中有20万的孩子选择出国,这个人数还再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自费留学人数有37.45万人,其中一半儿左右准备高中留洋。他们为什么要放弃国内高考?不再和千军万马一起、争过独木桥了,洋高考之路就是一条康庄大道吗?

  上午10点20分,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学楼响起轻柔的下课音乐,在五楼上课的学生们陆续走出教室,舒展筋骨。除了写满英文板书的黑板以及正和部分学生交流的外籍教师,这里似乎和国内的普通高中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周佳棋看来,这个自己学习了三年的地方,和普通高中的有着质的区别。她用地理老师曾经的告诫,来总结自己三年来在国际班的学习生活。

  周佳棋:他说,你们不能只埋头读书什么的,你们要看在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最初选择进入国际班读书,周佳棋并不是想要“抬眼去看世界”。

  周佳棋:如果是走高考路线的话就学的比较辛苦,机会只有一次,就是高考。我就想,如果我死学活学,也就只能考一个二本比较好的,考一本太辛苦了,但是国际部比较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不只是背书、写题,也是提供一个到国外发展的机会。

  “国际部”大多采用国外高中教材,外籍教师从合作方教育机构引进,采用外语授课,学生在国外高中注册学籍,毕业后可以直接参加国外高考,但对于国际班的学生来说,不用参加高考,并不意味着三年的学习之路会是一片坦途,周佳棋甚至觉得,三年里,她比普通高中的学生付出了更多。

  周佳棋:我们每个星期有两三次小考试就是随堂测验,每天就布置一些做报告这些都是占分值的,都是平时一点一点分值累下来。最后的一个平均值,你今年做的所有作业、随堂测试占70%,最后大考,期末考占30%,把两个分数综合在一起就是本年的分,三年的再平均就是整个高中成绩。

  高考竞争惨烈 “洋高考”成另一种“过河”方式

  河南是全国参加高考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但省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占有量偏低。面对惨烈的竞争,许多人开始选择另一种“过河”方式。

  河南省实验中学国际部主任牛炳华:对河南的学生来说,高考的竞争压力是最大的。很多优秀的学生,要想上他们理想的大学也非常的困难,一本当中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豪不夸张的说比登天还难。我们实验中学国际部的学生,有些原来在普通班是中等生,半年后就顺利去了多伦多大学,多伦多大学世界排名20多位,比清华北大的世界排名还要靠前,所以他们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出路。

  今年河南的高考人数比去年下降近4.7万人,河南省内越来越多的高中开始开办国际班。

  2003年,河南省只有两所公办高中引进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到了2011年,仅郑州市就有8所公办高中开办了15个国际班。而两年后的今天,河南省实验中学一所学校开办的国际班的数目就已经有24个。河南省实验中学国际部主任牛炳华,则更源于用录取分数的变化,来描述国际班迅速发展。

  牛炳华:我们目前的生源状况,应该说是非常好的,高分层的非常多。现在可能每年报的人数,我们只能择优录取1/2或者1/3。

  教育专家:洋高考反映出国内教育不足 但也存应试教育倾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放弃国内高考,反衬出国内教育存在的种种不足但是,国际班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它也存在着一种应试教育的倾向。

  熊丙奇:出国留学的选择实际上是学生以脚投票来选择教育或考试,它反映出对国内整个大学教育质量存在着不满。现在出国留学教育有一种被陷入中国式的陷阱,也出现了应试教育的倾向。通常来说,这种国际班或者国外高中教育实行学分制,一个学校里面可能有上百门的课程让学生自由去选择,但是我国有一些教育机构可能给学生就提供二十门或者十几门核心的课程去学习,这样的话,国际班的精髓,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被中国的教学所淹没掉了。(记者 韦雪)

【编辑:王浩成】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