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作文取材于杨振宁莫言对话 考生称穿越感强

2013年06月08日 08:59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阅读下面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到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考题介绍

  事隔三年考题回归“北大”

  京华时报讯昨天上午11点半,随着高考第一科语文考试结束,备受关注的北京卷高考作文题也正式亮相——从文学家和科学家关于手机的对话中自拟题目、自设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作文素材就来自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上个月在北大的一场对话。

  此前对作文题预测的“中国梦”、“正能量”等热门话题都未命中。但杨振宁和莫言这两位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文学奖的大家,此次却和作文题扯上关系。

  今年5月15日,杨振宁与莫言在北大展开了一场“科学与艺术的对话”。对话中,杨振宁就曾表示,“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然后问什么东西让他觉得最新奇?”莫言不假思索地说道:“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杨振宁说:“对,我同意。手机简直是不能想像的,现在随便拿一个东西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是不是一个科学人的幻想呢?我想应该算是。”

  在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中,虽然没有点出杨振宁和莫言的名字,但是很明显,文中的科学家和文学家就是指的上述对话中的杨振宁和莫言。

  2009年《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10年《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北京高考作文题曾经连续两年与发生在北大的热点事件相关。三年后,高考作文又走回了“北大时事”的出题源泉。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乃中认为今年高考题目堪称是新课改以来北京卷出得最好的一道作文题,也展现了高考作文改革的良好信号。

  精华学校语文主讲教师胡正伟表示,从今年的作文题可看到北京卷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以往考生靠押题、背材料的方式写作文,导致学生作文模式化太严重,很难在作文中看到自己的思想,而今年的作文题力求杜绝这类问题的出现。他预测,通过今年的作文题,将较好实现高考语文作文的区分度,那些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在作文中注意体现辩证逻辑思维的学生,将有望拿到高分。

  □考生反应

  穿越感强下笔较吃力

  考试结束后,记者在北京二中考点随机采访了部分考生,大部分考生感觉今年的作文题总体不是很难,但在具体行文时感觉下笔比较吃力。

  一位考生表示,初看到这个作文题,第一感觉是“好穿越”,他最开始想写高科技,但后来觉得这个材料并不是想表现这个主题。最后写了一篇手机在人际交流间影响的议论文。

  另一位考生则表示,为了保守起见,自己还是写了一个“大俗题”,立意为“科技改变生活”。

  还有一位考生表示,之前在复习时大家对“中国梦”相关的作文题呼声很高,因此也准备了一些素材,结果发现都没用上,感觉挺郁闷的。

  □老师点评

  贴近生活综合文理科

  北京二中语文高级教师刘智清表示,今年的作文题延续了北京卷惯有材料作文的传统,但在材料提供形式上与往年略有变化。以往是给出一段材料,然后再列出甲乙丙丁各类人的观点。而这次直接从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对话引出对于手机的看法,引导考生思考科技给现代生活带来的改变。相比以往,今年的试题贴近生活,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的空间。特别是文学家和科学家的出场,也可看成是文科和理科两种方向,引导考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刘纯老师表示,今年高考作文要让考生思考的,无非是以“手机”为媒介,思考科技进步与人文情感之间的关系,文学家和科学家是供考生进入的两个维度,其实就相当于材料后面附着的两个观点:一个是科学技术至上,一个是人文情怀反思。

  刘纯曾参与过高考阅卷工作,对于这个题目,他认为考生在写作文时可从现有的材料出发构建出深远恢弘的历史发展背景,只要不完全抛开21世纪和手机这两个引子写,文章就完全站得住。

  □学者说

  郑泉水:体现科学与艺术相融通

  听到记者复述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后,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班主任、长江学者郑泉水教授的第一反应就是“太难了吧,该怎么写?”

  他认为,题目中涉及的话题非常有意义,“如果不把它仅作为一道高考题目,切实思考一下以手机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话题,对学生和社会都非常有帮助。”

  同时,他表示,考题的材料通过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话来体现也非常有意义,“考题强调的是科学家与文学家对于同一话题的思考”,这一方面体现了文理科思维的不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理兼容,科学与艺术相融相通的必要性。具体而言,科学对于社会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电影、音乐等艺术都借助技术的发展得以大规模普及和传播。并且,科学到了一定阶段就特别依赖于想象力、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都来自于艺术学科的形象思维。

  □作家说

  蒋方舟:会从科技思辨的角度写

  最近几年,每到高考临近,青年作家蒋方舟都会接受一些媒体的邀请写一下高考作文。今年由于工作繁忙,蒋方舟没有接受这方面的邀请。谈到今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题目,她说:“我觉得还挺难写的,里面存在科技知识的元素。”

  蒋方舟表示,她觉得北京这几年的高考作文一直出得比较好,能够与时俱进。问及她会从哪个角度去写,蒋方舟说:“我应该会从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这种思辨的角度入手,一方面会说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它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对科技发展的去向等做一个反思吧,在文章中会体现出这种反思性。”京华时报记者 张灵 张晓鸽 郭莹 田超 古晓宇 王莉霞

【编辑:燕磊】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