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毕业女大学生四处“寻租” 生活所迫选择“同居”

2013年06月21日 09:0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毕业生拉动租房市场普涨。南方日报记者 卢奕诚 摄

  “高考、中考只是一次次卸货,但装在身上的东西越来越重……”看着考试季后的“狂欢”,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应届毕业生邹林(化名)对1个月后将无处“安身”充满焦虑。

  从4月开始,邹林几乎踏遍了广州市天河区的“租房洼地”,但高房租令她望而止步,至今仍未能找到搬离宿舍后的寄身之所。

  7月毕业季,除了分离的忧伤,接踵而至的还有生存的压力。哪怕已有offer在手,找房子也成了“邹林们”走出校园后,社会给他们上的第一课。

  为生活所迫的“同居”

  其实我不想那么早在一起生活,两个还没有认真考虑结婚的人,就这样挤一起,好像太快,但关键还是钱

  “连拍毕业照都没有心情……”当记者在广州市体育东横街某房地产中介所遇到邹林时,这个本该对新生活充满憧憬的靓丽女孩却眉头紧皱,不断向中介打听、抱怨,再打听、再抱怨。

  从韶关考到广东商学院的邹林一直觉得自己运气很好。“每次大考都发挥特稳定”,“考上广商家里还烧了香”,她突然叹气,“谁知道四年后,不仅工作难找,连想在这里找个落脚处也兜兜转转……”

  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今年有700多名毕业生,邹林告诉记者,临近毕业大约有300多人找到工作,签约率也就50%左右。她好不容易才进一家民企做会计,“一个月不到3000元,比老家好”。

  以为尘埃落定的邹林却没有想到找个房子会那么难。

  公司在天河北,邹林原本想在附近找,但找了一个多月她发现体育西路与五山路夹着的天河北,“因为没有单间”,即使是楼梯楼,最便宜的月租也要差不多2500元,“不吃不用也住不起”。

  无奈,邹林只能把搜楼的范围扩展到方圆六个公交站点。比较合适的就是体育东路、体育西路一些楼龄高的旧小区。

  “那里房源会多些。”“五一”假期结束从韶关老家回来后,邹林只要稍得空,就会拉上同是今年毕业的医科生男友在南雅苑、育蕾小区等楼层里转。

  由于这附近大多不是电梯楼,所以五六十平方米、八九楼、朝向差一点的也能谈到1500元至2000元。

  “有时周六一天就看10多个房子,相当于爬八九十层楼,回到宿舍连动都不想动。”邹林说,有的是便宜,但采光很差,估计白天都要开灯,衣服都晒不了。“有次忍不住冲中介喊‘不要再带我们来看这些破房子了’,谁知道别人撇了撇嘴,不快不慢地说一句‘关键还是钱’,一下就把我噎住了。”

  “再找两个星期,不行我就搬去他那里。”邹林多少有点赌气地说出这个想法。

  邹林男友已签约广东某三甲医院,在该医院边上的城中村租了一间农民房:四层高的房子,间隔了20间15—20平方米不等的“吉屋”,全都是租给新来报到的毕业生。他住其中一间,10多平方米,月租400元。“没有家具,没有厨房,没有网络,就是四面墙,十分简陋”。

  “如果我去那里,来回上下班起码两小时……”邹林突然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我不想那么早在一起生活,两个还没有认真考虑结婚的人,就这样挤一起,好像太快,有点‘逼婚’的感觉……”

  “关键还是钱”,中介的话连邹林自己都觉得可气又可笑,“想过好多种浪漫的‘求同居’,就是没想过这样‘为生活所迫’。”

  还是过“宿舍”生活

  房租高企令许多应届毕业生选择“合租”,甚至超过三人的“群租”,和大学宿舍生活没什么两样

  即使最后找不到房子的邹林要与男友“同居”,不管她有多么不甘,但在许多毕业生眼里,已算幸运。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应届毕业生张伟(化名)即将在环市东路一外资企业上班,头半年要先做见习生,月基本收入约2500元。

  “原本想在公司附近找一个单间住,但一看贵得吓人,30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厅要2500元以上。”张伟说,“知道出来混不容易,知道租房贵,但没想到这么贵!”

  淘金路中原地产一位中介坦承,今年广州市中心房租涨幅在10%左右,装修一般的两居起码要3500元,再破的一居也要1800元左右,毕业生很难承受得起,除非“群租”。

  “没有电梯,一个房间,一张木板床,一个破空调,1700元!”找了两个多月房子的张伟决定放弃“独居”,他不想把工资的一半用来交租,除吃、穿、简单社交应酬,口袋里根本剩不了钱。

  又找了一个星期,张伟最终“奔”向了同学院另两个应届男生的住处。

  房子位于东莞庄路的天一新村,60平方米的两房,月租金2800元。两名男生原本一人一房,加上水电、网费、管理费等每人每月约支出1700元。“有个老家在农村的男生还是觉得太贵了,就问我是否愿意与他一个房”,张伟说,“这样我们俩每人每月约900元。”

  尽管没有直达的公交,张伟要是住下了,就得每天乘坐27路公交车从天一新村先到执信路,再步行20分钟才能到公司,单一趟起码得90分钟,但他觉得“性价比很高”,所以看了一下房子,就和同房的男生到粤垦路买了一个“上下铺”。

  由于三个男生同窗稔熟,张伟前天就开始“蚂蚁搬家式”地从学校搬东西到新住处。“除了多个洗衣机,和大学宿舍生活没什么两样”。

  据了解,房租高企的压力令许多应届毕业生选择“合租”,甚至超过三人的“群租”。

  合富置业市场部有关人士介绍,从6月起,高校区、租金低洼区等区内的租赁业务逐渐走旺,主要是每年6—7月份是大学生毕业租赁旺季,不少毕业生陆续离开校园外出租房,今年大学生租房升幅一至两成。“毕业生资金有限,一般都会几个相熟的同学,选择两房或三房一起租住。”他说,其中60-70平方米的两房较多人求,月租约2500-3000元,与去年相比,月租价上调了200-300元。

  “找不到同学合租的,就只能在未来工作的地方附近求合租,或者到公司的内部论坛发帖子,面临的是与两三个陌生人同一屋檐下的相处和磨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应届毕业女生小陈感叹,特别是女孩子,衣服多,狭小的地方连衣柜都放不下,甚至得像宿舍一样,把衣服分放到床底的一个个储物箱子里。

  初尝“入世”况味

  除了僧多粥少外,一些租房的陷阱也在毕业生的“寻租”路上悄悄布下,其中一些人就差点“中招”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今年不但号称“最难就业年”,而且工资收入普遍不如意,月薪超过4000元的已算“凤毛麟角”。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一名应届毕业生赢得了世界500强企业的“入场券”,却没料到月薪才3000多元,“真的不如技术工人”。

  收入走低遇上一直上涨的房租,令大学毕业生们难以接受。

  记者走访了几处“租金洼地”,发现租金均不同程度地上涨。比如集中了不少在广州市天河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租房需求的东圃、粤垦板块。据满堂红统计显示,东圃板块今年5月份平均租金为30.96元/㎡/月,同比涨幅不明显,但从成交量看,同比减少约23%;其中,最受大学生追捧的一房物业月租金为1300—1800元,而去年这类一房月租金在1000—1500元。与天河北接壤的粤垦板块,租金涨幅就更为明显。今年5月该板块的平均租金为39.71元/㎡/月,比去年上涨27%。

  除了明摆着的“价码”令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感到吃力外,各种隐性的“危机”也让这些大孩子首尝“人生滋味”。

  邹林告诉记者,不少房东一看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会提出“先交半年租”,整整比租赁市场“两按一租”的游戏规则高出一倍。“还没有收入,去哪找那么多的钱?!”

  更令邹林气愤的是,部分房东会变相涨房租。

  “比如房子还是广告中的房子,价钱也还是和去年差不了多少,但看房时却被告知放租的只是‘裸房’,没有家电。”邹林说,如果要屋内的家电还得每月再多交钱。

  除了僧多粥少外,一些租房的陷阱也在大学毕业生的“寻租”路上悄悄布下。

  张伟就差点“中招”。

  “有次看房时,陆续有4个人自称也是租了那个房子,后来才知道,原来租给他们的不是房东,而是之前的租客。”张伟说,那个人提供的身份证信息都是假的,就是想赚钱的“二房东”。

  “这样的案例很多。”满堂红资深经纪许爱娜说,特别是刚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出于省钱的考虑,会挑便宜的中介公司,或者以为跳过中介公司“踩点”上门会省掉中介费,“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风险很大”。

  据介绍,由于大学生多选择合租,有的“二房东”可能把一个两房单位隔成三房、四房,而一些比较大面积的甚至隔成10间小房出租。“与陌生人合租,无论合同风险还是居住后的安全风险都比较大,所以一是尽量不要群租,二是尽量找正规中介,出具正规合同。”

  记者还了解到,一些不正规的中介,会收费繁多,面对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即使看不上房子,也会收取“看房费”、“信息费”;有的还用一些比较低的价格来吸引没有经验的大学生看房子,到了现场却说房子已经被租出去,并推荐价格更高的房子。

  与此同时,今年5月1日起正式试行的《广州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下称《办法》)也并未把囊中羞涩的大学生群体纳入。

  面对普通民房的高房租压力,城中村的“改造”,公租房的“轮不上号”,已经找到单位、还有两个星期就得告别宿舍的“新新社会人”大部分仍然焦虑。

  他们希望用人单位或政府能在租房上给应届毕业生一些政策支持或补助。“哪怕只是两三百元,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都是很大的帮助。”

  一直在为大学生住房保障问题鼓与呼的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也建言,“对于新增就业的大学生应该符合住房困难保障标准的就应该提供,这不仅有利于鼓励年轻人独立,同时也为区域发展留住人才。”(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编辑:贾龙】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