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考“注水加分”为何屡禁不止?

2013年07月10日 09:41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6月26日,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微博发布消息称:“清华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一石激起千层浪,高考加分再度成为公众热烈讨论的话题。

  高校首次公开拒绝某一个地区或某一类加分

  6月26日,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微博发布消息称:“清华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是为了让更多真材实料的优秀考生进到清华大学学习。”一石激起千层浪,高考加分再度成为公众热烈讨论的话题。

  依照《四川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实施规定》,应届高中毕业生在田径、足球、无线电测向等27项运动中,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标准,经省统一测试或认定合格,可在高考成绩中加20分。而据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透露,四川每年都有“几千二级运动员”,甚至当招生老师问一位“二级运动员”男生百米成绩是多少时,考生犹豫半天说大约14秒。事实上,目前高中男生一百米及格线是12.8秒,难怪这位老师调侃,“我光脚都能跑进12秒,可见这位‘二级运动员’一点速度概念都没有。”

  “坚决呼吁砍掉一切不合理的加分!尤其是20分的所谓‘二级运动员’加分。”

  “清华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所有靠体育加分20,即使档案进了清华,也会被坚决退档。”

  连日来,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的发言显示出拒绝“注水加分”的坚定立场,这也是全国高校首次公开向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类加分说“不”。

  实际上,据记者了解,清华大学拒绝四川省的“二级运动员”加分从2008年就开始了。因为他们在多年前就发现,大量四川考生中的二级运动员资质有造假嫌疑,有的甚至花钱即可得到一张二级运动员证书。也正因此,不仅清华,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四川高招录取时都实行投档时认加分,专业录取时只看裸分的政策。

  高考加分操作环节失范,好政策被“异化”了

  此次四川二级运动员事件的反响仍在发酵,但令人奇怪的是,截至记者发稿,四川省教育部门对此始终未有回应,而其他学校的招生还在照常进行。

  “高考加分政策本意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公平,对特长生的鼓励和对弱势群体的适当倾斜都有积极导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环节的失范或人为因素的介入,好政策被‘异化’了。”厦门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若玲说。

  网络公众意见中,持“取消各种加分”的人不在少数。郑若玲认为,高考加分虽然遭遇了很大的危机,但完全取消也是因噎废食。因为这项政策可以给弱势群体一定的照顾,可以鼓励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可以让高校招收到一些特长生,从而保证生源的多样化。

  “鉴于目前的混乱状态,加强整顿与管理迫在眉睫。”郑若玲指出,“只要加强规范、管理与监督,使高考加分政策及其实施完全透明公开,其弊端是可以得到治理的。随着高校招生录取越来越超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向改革,以及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加分政策将来可以被高校根据自己的招生理念向各类特殊考生适当倾斜的政策取而代之,从而使高考加分由‘硬分数’变成‘软参数’。”

  根治不公,必须从靠钻政策空子制造不公的源头抓起

  高考加分,尤其是地区性的政策中,近年来几乎年年都有造假丑闻曝出。2008年,广东高考体育术科考试舞弊。2009年,重庆市31名考生民族身份造假。2010年,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集体作弊提高部分参赛中学生的成绩。今年,除了四川之外,广东省中山市也曝出体育加分资格“作假”,18人被取消加分资格。

  而不难发现,诸多加分丑闻中,涉及到的官员子女无疑占据很大比例。比如重庆31名考生民族身份造假,其中15名被指是“官员子女”;浙江某中学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被指家长“有背景”……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指出:“有些加分项目已违背了初衷,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应有内涵。弱势家庭子女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在高考竞争中从一开始已经处于落后的位置,再给较有社会资源的家庭子女加分,就更加不公了。”

  根治不公,必须从靠钻政策空子制造不公的源头抓起。但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曝出的丑闻中,考生都被取消了资格,但是对那些亲自导演、操作加分的幕后推手的惩处,大多都是无具体姓名、无具体内容的“严肃处理”等含糊表达。

  而就在2013年高考前夕,教育部与各地签署高考安全责任书,提出对严重违规招生行为,影响考试和录取工作安全、平稳、顺利实施的,要按照责任追究制的有关要求追究当事人、责任人的责任,并对有关负责人进行问责。而此次曝出的大面积舞弊行为能否有人承担责任,着实令人关注。(本报记者 李玉兰 本报通讯员 林烟霞)

【编辑:王安宁】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