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减负“国十条”要避免虎头蛇尾

2013年08月30日 11:0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1 /1张)

访谈者:郑劭清

  受访者: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教育部22日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回应社会对学生负担日益沉重的关切。然而,面对这个被网民称为“史上最严减负新规”的规定,学生、家长和老师、学校对真正减负的信心依然不足。学生减负,这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的是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用人理念以及全社会对价值认可的彻底革新。

  “国十条”的核心是

  “捍卫童年”

  青评论: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包括:“零起点”教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规定。您怎么看这次出台的规定?

  孙云晓:这次教育部采取了从未有过的坚决而系统的措施。可以看出教育部下了很大的决心,要打素质教育的攻坚战。这个攻坚战的核心是“捍卫童年”,要打破枷锁,解放孩子,为培养创新人才开辟道路。

  青评论:您提到了“捍卫童年”,是要捍卫什么样的童年?

  孙云晓:捍卫童年是个很大的命题。我认为,捍卫童年就是捍卫儿童的权利。无论是从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还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了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拥有四大基本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这些是我们必须达到,但目前仍没有完全实现的目标。

  青评论:没有完全实现的这四大基本权利,跟当前小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有怎样的关系?

  孙云晓:我们先说儿童的生存权。儿童要健康的生存,需要良好的睡眠、营养以及运动。就拿睡眠来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连续10年对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跟踪比对,1999年有近半数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而到了2010年,这个比例达到近八成。研究表明,每天少睡觉1小时,相当于铅中毒。而这10年来,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的情况是不断恶化的。再比如运动,儿童现在运动不足,跟他们面临的学习压力也是有关系的。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我们没有完全实现对儿童生存权的保护。

  第二是儿童的发展权。在我国,儿童的发展权的核心内容被定义为受教育权。可是受教育绝不仅仅是特别重视语数外,“考啥学啥”。发展权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我们现在很多儿童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还不行,艺术、科技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得还不够。

  第三是受保护权。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童年恐慌”。 现在过重的学习压力已经造成儿童恐慌,自杀、心理有问题的儿童为数不少。我们不仅没有保护好儿童,而且学校、社会、家庭还联手以神圣的名义摧残他们。

  第四是参与权。一切与儿童有关的事情,他们都有权参与,表达他们的意见。可是,应试教育就像一列呼啸而过的列车,哪里能听得到儿童的声音?

  青评论:所以现在教育部要拿出具体办法来“捍卫童年”?

  孙云晓:我们已经到了再次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的时候了。相信教育部也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巨大压力,他们也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来了。这次“亮剑”的十条禁令很不像教育部往常的做法。以前的教育部像个温和的老者,现在则像勇猛的斗士。这是个很大的变化。

  “减负”会面临

  什么问题

  青评论:不搞统一考试、不留作业,这样的规定看起来很让人高兴,但执行起来有困难吧?

  孙云晓:这十条规定我都很赞成,我认为都是有道理、有根据、有必要的。但是我担心它比较难实现。如果没有足够的决心、意志力以及智慧,说不定就会“虎头蛇尾”。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规定和孩子父母的高期望,和“全民焦虑”的惯性是相对立的。

  青评论:执行起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孙云晓: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一种是很多中小学校与教育部对着干。他们采取硬顶或者软顶的方式,继续考试、继续布置作业。而这样的消极抵制可能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因为很多地方把升学率当作最核心目标和评价方式。地方政府考核评价教育局长、学校校长的时候,就看你的升学率。升学率上不去,局长和校长就有被拿下的危险。

  如果教育部能排除阻力,真正让中小学“减负”,可能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学校内部负担减轻了,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社会上的补习班。就像日本、韩国走过的道路一样——学校办素质教育,社会办应试教育。

  青评论:取消百分制,采用等级评价,会不会仍在孩子中间产生等级的区别?这两种评价方式有本质区别吗?

  孙云晓:取消百分制,实际上是淡化分数的压力。对孩子来说,考99分和考94分、91分差别不大。百分制看上去很精细,其实扭曲了考核评价的意义,等级评价是相对宽松的评价方式,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评价方式。世界上学习能力最强的国家是芬兰,他们没有考试没有分数,人家孩子没法评价了吗?没有!我们这只是折中的办法,大家觉得完全不考试、不评价接受不了,就采用了这种比较宽松的方式。

  我们如今在努力改变教育模式,改变评价标准。应该加大力度强化和完善素质教育评价标准。比方说现在考试少了、作业少了,学校没布置书面作业,但有体验性作业。怎么评价体验性作业?怎么评价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的评价机制要建立起来。

  “减负”不是教育部门

  一家所能解决的

  青评论:“减负”牵涉的面比较广,应该也是个比较复杂的工程?

  孙云晓:教育部已经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下了很大的决心。但在推进“减负”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

  “减负”是一场牵动社会神经的改革,没有一系列配套的保障措施是很难实现的。比方说,现在有了这十条规定,如果学校不照办,教育主管部门该怎么办?如果学校留作业、违规补课,校长是不是可以免职?这时候,要看这十条规定能否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

  现在的措施都是在教育部内部,在督导范围内,这些还很不够。我认为,减负不是教育部门一家所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教育部有了“减负”十条规定,国务院对各级政府也要有要求,对政府也应该有十条禁令。

  青评论:这对家长来说,也应该是个新课题?

  孙云晓:对。应该看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人们都需要一种平衡的状态,不能走极端。不能说原先布置的作业很多,现在什么作业都没了;不能说原来大家都很累,现在闲下来没事了。

  “减负”以后,可能会有这么个问题:不布置作业,孩子很开心,家长慌了神。孩子没作业该干吗?怎么安排他的时间?谁来保证学习质量?说不定这会让不少家庭措手不及,也给家长们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课题。这就需要给家庭教育更多指导,应该有针对性地作出妥善安排。没有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减负”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青评论:家长要承担比以前更多的责任了?

  孙云晓:孩子越小,受家庭的影响越大。我们要给家长更多的帮助、指导、教育。全国现在有45万所家长学校,大多是中小学办的,应该借助这个平台发挥作用。还有家长委员会等组织要给父母引导、帮助。

  我们的父母要改变观念。什么叫孩子的智力发展?智力发展绝不仅仅是盯着课本,一定要看到孩子智能的差异、一定要找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方面、一定要培养孩子真正的兴趣。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生幸福的开端。对国家来说也是希望的开端。

  一揽子教育改革

  为何不能一揽子出台

  青评论:此次拟出台的规定提到了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事实,给就近入学带来不公平。很多人想方设法在名校周边买房,北京一些地区的学区房已经是天价。家长们从不均衡的教育布局中感受到的压力,肯定会传导给孩子。这方面,国家和地区教育部门有什么考虑吗?

  孙云晓:择校是一种权利。想让孩子享受好的教育,到名校附近买房,为就近入学,无可厚非。应该承认目前教育资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政府的任务就是要均衡教育,要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得有个过程。现在已经采取很多办法。比如北京,就让历史形成的名校兼并一些薄弱的学校,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水平、改进质量。北京一直在努力往均衡化发展,这使得就近入学成为可能。

  青评论: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小学生减负和中高考改革将是“一揽子工程”,目前还只是第一步。您觉得是把中高考制度先改好了,再来谈具体的减负合适,还是先以行政硬性规定减负,然后才能给深层次改革提供条件?

  孙云晓:我国教育全面改革一定要逐步实现。现在让大家不重视中考、高考是不现实的,这两大考试目前还不能轻易动。为什么要先从小学生减负开始?因为小学生离中考、高考这些决定他们命运的关键性考试都比较远,解放他们比较有条件。从世界各国教育来看,小学阶段都是很轻松很快乐,中学以后开始慢慢加码。

  儿童特别需要把天性释放出来。你要是束缚了他们,就是把民族的希望给束缚了。儿童没有快乐的童年,就没有幸福的未来。

  青评论:教育领域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积重难返。高考作为教育方向的终极指挥棒,应该改、但是很难改。只要一想到高考,很多减负措施就显得无足轻重。您对高考制度改革有何预估?

  孙云晓:我认为要改革高考制度,就先要把高中与高考脱钩。现在高考使高中成为高考机器。学校都把高考那几门功课看得很重,其他许多学科都放弃了。可是高中阶段要学习多少知识啊,青春期的问题、同伴交往、科学、艺术、心理健康等,这个阶段不能被学习、考试所完全占据。

  所以我认为,高中就要完成高中的任务,而不仅是完成高考的任务。一方面,想要高考,就到社区去报名;另一方面,立法要求高中不准去查也不准公布学生的高考分数。所有的高中都不追逐分数,大家就能相对公平。

  高考本身也要改革。高考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指挥棒,而不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应该越来越重视对素质的考核,而不是考死记硬背。像美国高校录取学生,除了书面考试,特别看重服务社会的能力,你当没当过志愿者,服务过什么项目?我们也应该是这样,逐渐加大综合素质的评价,这就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文/傅凝

【编辑:王安宁】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