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汇报:“高效率应试”侵蚀校内课堂

2013年09月02日 09:52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在升学焦虑的驱使下,家长们纷纷投向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乘势推出各类辅导班,从“补差”到“培优”,从“中考冲刺”到“大学自招”……“提前学”已司空见惯,然而,其结果是否真如培训机构所宣称的那般有效?

  提前学:大部分孩子被“拔苗助长”

  在某著名培训机构网站上,明确写有“尖端班”与“同步课程”的区别:“同步课程”是两年学完高中知识,教学内容基本与教材同步;“尖端班”则是在一年半内学完高中所有内容,剩余时间冲刺自主招生与高考。

  一位曾任教于该培训机构的教师告诉记者,以他所教授的高中数学科目为例,一般一堂课3小时内会讲完学校课堂上1至2周的内容。何以做到如此高效?该教师介绍,在学校课堂上,一节40分钟的课大致包括:10分钟复习,10分钟讲一个新知识点,10分钟做两三道例题,最后10分钟总结。而在培训机构的“提前学”班上,往往在用简单例子铺垫后,就开始进行大量的基础练习,结尾再讲一些深入的拓展内容,知识巩固则需学生自行完成。

  这位教师表示,5%-10%的学生有提前学的需求。“有些非常聪明的学生初二上学期就能学完初中内容。新高一的学生这个暑假已经上完高一课程在读自招课程了。”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蔡可认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补课并非毫无益处,然而,以升学筹码为导向的辅导班却歪曲了其本来面貌。

  “对于那些确实因师资薄弱而学不好的学生,补课才是有用的。”一位任教于沪上某重点高中的数学老师说,大多数补课“都很盲目”,培训机构是抓住了家长的焦虑心理,以此为商机。“像铺天盖地的大学自主招生培训,其实是个幌子。”大学自招考试内容大多属于高中内容,只有少部分是高中课程的延伸。

  补习机构:高效率趣味性是生存之道

  客观而言,课外补习有其“打动”学生之处。与校内课堂相比,“小班”、“分层”、“高效”、“趣味”、“名师”……这些是培训机构的生存之道。

  接受记者采访的培训机构教师认为,在小班教学中,老师确实能更准确地观察学生特点,“15个学生左右的班级,一般1-2堂课就能摸清楚学生的状况,可以很好地跟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

  另一位任教于某著名培训机构的语文教师则表示,学生在培训机构可以获得最高效率的应试培训。他认为,公立学校的语文教学,平时以课文为主,考试基本上不涉及,此外,由于学校以及教师个人教研能力的局限,他们讲授的、考查的内容,与中、高考的内容也存在着较大的脱节。“而中学语文培训以应试为主,一上来就把握住中高考的核心内容,在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同时,开阔他们的视野。”

  这位教师并不看好校内课堂,他认为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的付出基本上得不到回报,“他们可能花了一个月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吃人,但考试的时候全用不上。”

  不过这名老师也承认,如果仅靠每周2小时的培训,而缺乏自学能力,学生还是没法解决自身的问题。因此,培训机构在前期培训时会要求老师上课有幽默感。兴趣有了,学生才能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

  课堂教育:在“素质”与“应试”间徘徊

  “高效应试”正在慢慢渗入校内课堂。一位沪上重点高中语文老师无奈地告诉记者,当她上课时想多讲会儿现代文,并做一些知识拓展时,学生们竟然表示反对,要求多讲考试考得多的文言文。另一名初中“尖子班”的数学老师则感慨,自己上课时如果不先拿一道难题出来,根本镇不住底下的学生,因为许多学生都已经“提前学”了。

  这些现象令那些依然认真对待教学的老师们困惑。“毕竟,不负责任的老师是极少数。”一位高中老师透露,确实有老师把本该上课讲的内容移到自己的补习班,或是认为上课不用费力深讲,学生自会去补,但大多数老师还是希望能切实传授给学生他们所需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如果太多学生在外提前学,在造成自身对课堂教育疲惫感的同时,也会令那些没有补课的学生为了‘跟上进度’而跟风补课。”

  一位名校教师表示,其实在学校课堂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不能两全,在他所任教的高中,高一高二重点讲概念,到高三才真正搞应试。然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还是会在外补课。复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黄荣华感叹,“今天我们的教育从模式到目标,都不是指向难以量化的情感与德性养育,而是指向可以量化的生存技能与发展能力培养,即人在社会中的工具性意义。落实到学校,教育就沦为了提升升学率的工具;落实到家长与学生,教育就沦为了升学的工具。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地驰骋在应试教育的‘战场’上。”

  当课外补习的“高效应试”一步步渗透,那些还抱有“素质教育”理想的老师们,恐怕会越来越失落。(记者 黄纯一)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