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读大学即失败投资”拷问教育本质

2013年09月03日 10:14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55名热心市民则打进报社热线表示,不读大学肯定会遗憾,他们愿意资助玲玲读书。(9月2日《成都商报》)

  析因

  捡垃圾比读书强

  是悲哀更是警示

  一方面,当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昂、家长越来越承受不起之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越来越低,而且起点(预期)薪资同样越来越少,甚至大学生薪资不如农民工、泥瓦工之时,这其实都指向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就是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不科学不合理,自觉不自觉地都在生产“理论大学生”,而缺少培养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实用大学生”。与之相反的,即便一些学业没有成功,但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却能赚得盆满钵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无疑符合市场规律,但却自然不自然地凸显了诸如玲玲父亲今日言论的“无比正确”,奠定了“读书无用论”的根基,凸显和折射的,则是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学科设置,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也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改革力度还远远不够。而这,无疑是相关大学的悲哀,更是整个教育体制的悲哀。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存在着不少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致使一些没有门道的基层学生,即便上了大学、学有所成,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真本事,但由于缺少“拼爹”、“拼钱”等资本,同样被拒之用人单位门外,尤其是一些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相对更好的单位。这就给社会尤其是基层家长和学生一种错觉:基层上升通道狭窄,即便上了大学,同样改变不了命运,同样是吃苦受累,“捡垃圾都比上大学强”,何苦花冤枉钱,更进一步从实践中证实和砸实了“读书无用论”的根基。而这,无疑又是用人制度尤其是用人制度监管的悲哀,它折射目前我国用人制度的错位、畸形,已经到了不能再熟视无睹的地步了。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这同样是一种悲哀甚至耻辱。余明辉

  提醒

  请家长学会

  尊重孩子的选择

  现在的问题是,玲玲她本人想上大学。她说,眼下最紧要的事是筹齐大学第一学期的学费。以后她会采取半工半读等方式来解决余下的学费。“我不会放弃,读大学是我的梦想,知识学得多,一定是有用的。”

  显然,也有一部分网友支持玲玲的观点,其理由是“读大学,更是培养一种精神和综合素养”,且“通过大学的教育,人的素养、眼界会更开阔一些”,而不读大学,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玲玲到底该不该上大学?这里,我倒认为,关键之“关键”,还是要看玲玲本人的态度。

  如果,玲玲自己并不想上大学,而只是为了“给父母脸上争光”,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作为“敲门砖”,于大学校园里虚度光阴,这样的“上大学”,确实是一种“人财物的浪费”,还不如不上。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玲玲想上大学,说明她对读书很感兴趣,而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享受快乐和幸福。在此,我要对玲玲的父亲说一句,“如果真的爱你的女儿,你应该尊重女儿的选择”;至于说,大学里不一定“精耕细作”,那还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一边听课,一边自学,一边思考,只要“有一股钻劲”,几年大学读下来,相信玲玲的“人生之树”,其根一定会扎得更深,将来的事业也一定会枝叶繁茂。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观。有的人说,“我就想做一棵无名小草”,这也没什么不好;而有的人却说“我想做一棵参天大树,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有此“鸿鹄之志”,那当然还是要“多读书,读好书”,这叫“潜龙在渊,蓄势待发”。

  张传发

  建议

  父女不妨签个协议

  其实两个人说的都对,也都不对。上大学的收获不能靠金钱来衡量,父亲的计算未免过于世俗和功利化。而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不上大学也不见得一个人就“没有修养、没有层次”,女儿把上大学和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画上等号,也并不客观。

  既然父女俩谁也不能说服谁,那么不妨让他们签一个协议,由父亲借给女儿学费,以满足女儿上大学的愿望。这样,父亲就不会因为断然拒绝出资而给女儿造成终身遗憾,也会避免使自己陷于不义之地。女儿也能够以此为动力,努力学好本领,既证明自己,又不给父亲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当然结局可能有两种,一是女儿真的通过上大学,既提升了个人素质,又学会了谋生的本领,不仅偿还了父亲的学费,还让自己活得更滋润;二是女儿不幸被父亲言中,真的上完大学却一事无成,最终回到父亲设计的轨道。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对孩子的人生来讲都是一种收获,远胜于现在父女俩反目。

  若干年后让事实说话,比无谓的争吵更管用。相信就算女儿将来真的还不起父亲的钱,父亲也不一定会去索债。但女儿应该知道,自己欠父亲的。这个办法也适用于所有的大学生,作为已经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每位学生都应该在高考完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确定人生的方向,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国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孩子的成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在大学教育已经变成大众教育的当下,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千军万马走上大学这一条路真的已经不是最优的选择。如果在上大学的问题上家长与子女产生了分歧,不妨在两代人之间打个赌、签一个协议。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够收获更多的思考。刘昌海

  延伸

  读大学即失败投资

  拷问教育本质

  应该说,玲玲父亲的观点不是简单层面上的“读书无用”,用玲玲的话说,“实际上,从小学到高中,他都没有反对我读书”。其反对孩子读大学的固执原因,主要有自己没有文化照样赚钱的个人经历,初中毕业也能谋生的亲戚实践,大学生毕业找不到理想工作尴尬现实等多方面因素。这种短视思维有悖于年轻人的志向追求,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代沟”,而是对大学教育本质的认知差异。

  时下,抱有让孩子读到初中毕业就算尽到了教育义务,大学读不读无所谓思维的家长并非个例,而许多家长支持孩子继续求学的动机也不过是顺从孩子的意愿而已。也许,在人们认知常识里,“上学”的概念只停留在“认字读书”的层面,而时间段就是小学到初中的九年,读高中的目的是考大学,上大学就是为就业。

  其实,把上大学当作就业谋生“敲门砖”的认知早已过时。与基础阶段的教育本质一样,大学四年同样是继续获取新知、开发智力、培育人格的素质教育。这种智力投资是提升个人在未来社会生存本领的无形财富。也许,大学毕业未必就能找到理想工作,但大学经历却可以提升人生奋斗的竞争力。初中毕业可以做老板,但面对同样的机遇,凭借大学生的素质,也许会更具发展潜力。

  纠结上大学划不划算的争论背后,在于对教育本质解读和人生价值评判的差异。读书需要钱,但读书的“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滋养的无用之用。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也不能以自己的价值判断规划孩子的未来,善待读大学、还权于子女,应是为人父母的正确选择。张玉胜

  ■三言两语

  ●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四年至少可赚8万,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对老百姓而言,不是个小数字啊!理解这位父亲。

  ——徐亚雷

  ●我们这儿孩子考了大学,还要大摆“升学宴”呢,怎么当爸的就不让孩子上大学呢?

  ——苗绣云

  ●上学太贵了,不少家庭都是咬着牙供着孩子。

  ——赵立军

  ●随着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和人们思维的多元化,考上大学早已不被看作是光宗耀祖了,没必要非上不可,要从实际出发。

  ——欧阳学

  ●现实如此,多上学不如早挣钱。

  ——王越

  ●大学必须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否则,真是上不上都无所谓了。

  ——李阳阳

  ●从商业角度的算账对比不无道理,但从中折射出的读书功利化思维却值得关注。

  ——吴伟明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老百姓人家,还不如早早就业。

  ——谢晖

【编辑:王安宁】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