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东莞技工教育将借鉴德国“双元制”

2013年10月10日 10:3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力与技术支撑,东莞技工教育将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革新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方式。昨日上午,2013东莞首届中德技工教育交流大会举行了启动仪式,“中德东莞职业教育项目”正式签约揭牌,中德双方有望在职教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郑朝阳,东莞市政府副市长喻丽君、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院Hortsch(豪奇)教授、HWK莱比锡手工业协会主席Scheler(舍勒)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启动仪式。

  引进德国技工教育项目

  在启动仪式上,市人力资源局局长游其晃、市技师学院院长刘海光同德国HWK莱比锡手工业协会主席Scheler(舍勒)、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院Hortsch(豪奇)教授,就“中德东莞职业教育项目”进行了四方签约。随后,省人社厅、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和德方专家代表共同为“中德东莞职业教育项目”进行揭牌。

  喻丽君在启动仪式上说,东莞是一座国际制造业名城,当前正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创新型经济强市,迫切需要技工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东莞市政府高度重视引进德国技工教育项目,推动双向长期交流合作,促进德国“双元制”技工教育模式在东莞本土化,提高东莞技工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喻丽君说,希望东莞能以中德技工教育交流大会为契机和桥梁,以职教城项目为载体,积极借鉴德国先进的技工教育理念和经验,进一步拓展中德技工教育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合作层次,完善合作机制,培养一支具有国际水平、具备世界竞争力的技能人才队伍,为东莞乃至全省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本届交流大会为期4天,将举行多场交流与演讲活动。在启动仪式前,德方专家组已在市人力资源局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东莞技师学院职教城校区和数控模具车间、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的现代制造业楼和现代服务楼,以及部分镇街的德资企业。德方专家组与参观单位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初步了解了东莞技工队伍的教育发展情况,这为进一步推进双方技工教育合作打下基础。

  革新技能人才培养方式

  据了解,在德国的社会发展历程中,职业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并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之一,而德国职业教育也在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中形成了国际领先、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与精髓,其基本模式是,整个培训过程在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其中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它不仅注重基本从业能力、社会能力,而且特别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通过培训使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面,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相比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它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真正的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这种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更加受到企业的欢迎。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企业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这也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

  此前,市人力资源局一直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保持着紧密的交流合作,而这次首届中德技工教育交流大会活动的举办,将进一步推进与落实双方的教育交流合作。

  市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称,东莞将革新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方式、教学内容、素质要求和资格鉴定,同时引进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开办“中德班”,拓展一条“技能+学历+国外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之路。

  何谓“双元制”?

  ■链接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高职教育形式。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之后,自己通过相关渠道进入企业,并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他就具备了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双元制”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传统与技能培训结合、企业与学校结合、社会需求与办学计划结合,充分体现了雇员与雇主劳资双方之间的协调、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协调。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