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青年报:低调是科学精神的高尚品格

2013年10月10日 11:1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作为英国爱丁堡大学现今的荣誉退休教授,希格斯常被描绘成一个隐居遁世的天才,十分低调,面对媒体时他不愿直呼那个粒子的学名,而是称之为“以本人命名的玻色子”。

  科学家只有具备了隐居遁世的低调意识,避开闪光灯和众多媒体的采访骚扰,避开各种俗务的干扰,他才会有更多的研究时间,拥有心平气和的研究心态,所以,当科学家甘愿选择低调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将以苦为乐、耐得住寂寞的研究精神和自我人格发展进行了完美对接,他已经能够摆脱更多名缰利锁的捆绑,而用宠辱不惊、与世无争、清静淡泊、清心寡欲的超然心态,自觉的科学敬畏感,投入到枯燥的研究中。低调看似一种简单人格,却更是一种高尚、卓越的科学精神、职业精神。

  所以,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多具备这种心态,比如,爱因斯坦将支票当作书签,将金钱、功利、欲望看作身外之物,居里夫人将镭无偿献给那些需要的伤员,放弃炼制镭的专利权,“镭不应该使任何人发财。镭是化学元素,应该属于全世界。”他们虽然低调,却在科学发展丰碑上刻下了庄严伟大的人格高贵和高尚。所以,已经去世的中科院院士王选曾说,“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强调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道理很好懂,可看看当下的学术界,在市场经济和“论文经济”、“SCI崇拜”等影响下,很多学者已经失去了这种最起码的学术本色,而成为急功近利、争相邀宠的“学术走穴的宠儿”、“科研经费的宠儿”。比如有些专家和学者更愿意挂靠某些学术期刊当顾问,赚取不菲的顾问费,还有院士、著名学者沦为某些企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更有甚者,学术走穴已经成为不少专家、学者的家常便饭,热衷于通过各种社会交际,扩大知名度,院士、学者俨然成为外交家,科学家的头衔成了牟取私利和社会功利的生动道具和舞台,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学术光彩和科学精神受到抑制和挑战,怎么有心思进行淡泊研究呢?怎么愿意坚守“学术的寂寞”呢?

  因此,与其羡慕希格斯的诺贝尔成就,不如多借鉴这种低调的学术心态。在学术研究和探索中,请让我们多一些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少一些浮躁盲从、浮光掠影;多一些坚忍持久、安静平和,少一些嘈杂市侩、物欲横流。让宁静低调的人格和科学精神有效对接,让科研发展取得更大成就!(河南 教师 雷泓霈)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