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俩孩子作业多没空串门 摇绳子发暗号隔窗聊天

Boys build ‘hotline’ to relieve schoolwork stress

Two boys who live on different floors of an apartment complex in Hebi, Henan province, have fashioned a unique way to signal one another when they have time to chat, according to Dahe.cn.

more>>

2014年03月03日 15:30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听到声音小哥俩就在窗户边集合,不聚不散。

  俩孩子楼上楼下没空串门称作业多,这样效率高

  核心提示

  2月26日,记者在鹤壁福田三区采访中发现了有趣一幕,家住同一栋楼的楼上楼下两个孩子,用一根绳子拴在各家阳台的防盗窗上,想聊天就摇动绳子发“暗号”,俩孩子就到阳台上隔着防盗窗聊天、聊学习、道心声,而这一聊就是两年。记者问:“为什么不直接下楼一起聊天?”孩子回答:“那多浪费时间,还有许多作业要写,这样效率多高呀!”

  【现场】一根线相牵,两个孩子隔窗喊话

  “说好了啊,听到声音我们就在窗户边集合,不聚不散!”昨天中午放学了,家住同一栋楼的二楼弟弟嘉嘉(化名)对住在一楼的哥哥大伟(化名)说。

  他们不是兄弟,是邻居,一个上小学四年级,一个刚上初一。孩子们在平时学习压力都比较大的情况下,每天放学都要见缝插针跑到窗户边聊几句。

  11岁的嘉嘉告诉记者,两年前的一天,他写完作业正在家里闲得无聊,忽然听见楼下有个收废品的在叫卖。过了一会儿,一楼的大伟哥哥竟然学起收废品的叫卖起来。他跑到阳台窗户边,喊了一声,两个人就聊起天来。

  “你写完作业了?”“写完了,你呢?”“我也写完了,那我们五分钟后出去玩会儿吧?”“好!”这就是两个人第一次隔窗对话。

  后来,嘉嘉在小区里捡到了一根废弃电话线,便拿回家分别绑在了两家阳台的防盗窗上,用手一拉,就能听见电话线撞击防盗窗叮当作响。两人约好,这就是暗号,暗号一响两人就在各自家阳台集合,聊上一会儿过过瘾。

  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两年。“还别说,他们这种聊天方法真节约了不少时间和电话费,这已经是他们用的第三条‘沟通热线’的绳子了。”嘉嘉爸爸王先生告诉记者。

  已经上初中的大伟14岁,他告诉记者,在小区里嘉嘉是他最好的朋友,上初中后学习更忙,每天写作业、上补习班,放开心灵、尽情玩耍成了梦想。和“小弟弟”的热线聊天觉得很爽,很放松。

  【声音】为防止孩子被拐,就让他待在家

  采访中,大伟的妈妈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苗,每天像宝贝一样,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为防止孩子被拐骗或出意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待在家里,除学习之外,看电视、玩电脑都可以。

  这对“小兄弟”的家长透露,孩子们的“特殊热线”起到“红娘”作用,彻底融化了两家人之前互不来往的坚冰。

  同样住在这个小区的王女士深有感触。她家女儿刚上二年级,有个女同学在另一栋楼住。春节期间,这个小姑娘每天至少要在一楼拨打十来次门禁对讲机。

  “她没别的事,有时就是为了和我女儿聊几句,有时为了相约一起在小区玩耍。有一次我女儿不在家,她竟然在楼下等了两个多小时。”王女士有些无奈,小姑娘只是在楼下拨打对讲机,让她上楼也不上。孩子说妈妈不让她到别人家里去,也不愿意小朋友到自己家里来玩。

  在鹤壁从事教育近四十年的教育专家、鹤壁一中校长李军生分析,孩子们的串门,貌似家长怕孩子们把家里搞脏弄乱。其实,这是成人之间的“都市生活病”,因为种种原因和压力,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一种封闭和冷漠,心里设防了,折射到孩子身上就出现对小朋友上自家门的本能抵触。于是许多孩子受影响,不愿到小朋友家分享属于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大河报 记者 谷武民 通讯员 王军伟)

  孩子间说说话咋就成了奢侈品?

  这个故事离奇却又让人心酸。邻居之间的小孩子想见面说说话,这是多么自然和平常的事情,怎么变成了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人是社会化动物,一个人离开了集体就会觉得孤独、无聊、缺乏活力和安全感,而相互交流则是融入集体生活的技能和前提。成人是这样,体弱、独立性差、害怕孤独的少年儿童更需要和他人交流。他们更喜欢和同龄人进行交流,是因为彼此之间更平等,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在充满快乐、互助、误会、矛盾、委屈以及争吵、冲撞的交流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中亲身感受到合作、爱心、性格、脾气、妥协、荣誉等字眼的含义和价值,这种知识和来自父母、书本的知识相比,他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成为其融入成人社会的宝贵人生经验。

  通过与同龄人的交流,孩子们会很自然地筛选出自己的朋友,建立最初的朋友圈,部分“发小”、“闺蜜”和“青梅竹马”,成为了终生厮守的好朋友,因为这个时期选择朋友的标准很单纯,就是脾气相投,不夹杂利益的考量。

  既然孩子之间的交流如此重要,可这种交流却为何如此艰难?原因很多。比如目前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伴;学校生活的宗旨是尽可能多地灌输知识,导致同学之间的交流既不自由也不充分;父母为了安全、监督做作业、过分看重家庭教育等原因忽略了孩子之间的交流;城市化运动让孩子们很难像乡下孩子那样自然地与邻居孩子交往,等等。

  那么,孩子们最渴望、最好的交流方式是什么呢?一是户外活动。孩子是长身体的最佳时期,户外有灿烂的阳光、新鲜空气和宽阔的空间,在道路、广场、公园中奔跑、跳舞、做游戏,是孩子们身体和心情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这种交流是电话、电脑不能取代的;二是集体活动。在美国,中小学校这类集体活动非常多,如旅游、参观、参加各类健身或竞赛活动等。这种交流活动能让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自由心境中展露自己的个性、兴趣、天赋,发现自己在组织、社交、演讲、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特长。

  有人会说,孩子们整天泡在一起疯疯癫癫、打打闹闹,岂不把学习这个正经事给耽误了?这是个误区。中小学时期孩子们的身体和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根本不适合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大学才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机,不能搞颠倒了,德国立法严禁中小学生过度接受知识教育就源于此。总之,学校和家长都应多学习儿童教育知识,尽量为他们创造相互交流的条件。(评论员岳建国)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