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复旦“末代千分考”收官九年来学生选择走向多元

2014年03月03日 22: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上海3月3日电 (记者 邹瑞玥)俗称“千分考”的复旦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面试3日在沪收官。这一在江浙沪开展9年的笔试加面试的选拔形式明年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今年这场考试也被誉为“末代千分考”。2015年起,复旦将试点引入上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代笔试,江浙地区的选拔方式尚在酝酿中。

  3个小时,200选择题,除了在绝大多数考生看来根本做不完的“千分考”笔试,面试中各种匪夷所思的开放性试题几乎每年都能成为此间民众热议的话题。“如来佛和玉皇大帝谁更大”,“为什么中国会存在唐诗形式,外国却没有”,“为什么是五子棋而不是六子棋”,“如何用500元的价格把这个一次性杯子卖出去”等等,面试官借此考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表达能力、知识结构、社会态度等等。

  3日,三位来自文、理、医方向的面试官匿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参与数届面试的“医教授”看来,“千分考”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更善于表达自我,价值选择走向多元。在最初几年,参加面试的学生家长往往比学生本人更侃侃而谈,学生十有六七会选择金融、管理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而今年,十人中只有两三人选择经管专业,学生在参考父母意见的同时更愿意坚持自己的选择,历史、哲学、传媒和小语种专业同样受到青睐。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介绍,去年“千分考”录取学生的第一志愿满足率达到60-70%,志愿满足率95%,今年这个数字将会更高。

  参与面试的“文教授”认为,复旦“千分考”也是一个与单一评价指标博弈的过程,树立人才选拔多元化机制和标准,符合社会期待,经得起社会监测。“包容多元,有所坚守”既是复旦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复旦的自我定位。虽然这一选拔机制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社会也感受到其对“高考一致性思维”动摇。考生的选择走向多元便是最直观的反映。

  据悉,目前上海多所高校都有自主招生测试。明年复旦将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代“千分考”,统一进行初步筛选。事实上,不仅复旦一校,上海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笔试也可能是最后一届。专家认为,如果说自主招生考试代表了对综合素质的高要求,那么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作为自主招生参考标准,代表了中国教育未来选拔人才的方向,即从原来单一的3天高考、一个高考总分,拓展到学生的高中3年,从考3天拓展到看3年;把原来只以分数录取学生的模式,转化为不仅看分数,还要看分数取得过程的模式。(完)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