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语言大学试水“学术休假” 第一批共16人

2014年03月21日 11:0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12月12日,北京语言大学人事处网站挂出学术休假制度实施办法。

  北语副教授赵冬梅是该校实施学术休假制度后,第一批可以休假的16名老师之一。

  刚刚过去的寒假,因为知道自己即将学术休假一年,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赵冬梅过得很舒心。

  面对3月31日就要截稿的某国际会议论文,她不慌不忙,先到海南,给年迈的父母尽了1个月的孝心,2月后才开始动手为会议论文搜集、整理资料。接下来的一年,她可以劳逸结合搞科研、处理家事。

  去年底,北京语言大学人事处在其官方网站上,挂出《北京语言大学学术休假制度实施办法(暂行)》,悄然“试水”学术休假制度。

  学术休假,这个在中国还稍显陌生的词儿,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首创,一百多年来,学术休假在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制度化。概括起来,就是要求高校和科研单位每隔一定年限,在全薪或者减薪的情况下,允许研究者外出一段时间休假“充电”。

  目前,该制度在中国还处于“零星试点”阶段,有全国政协委员曾提交提案,目前我国仍未普遍建立学术休假制度,教育部需要出台配套措施。

  然而,学术休假,是否会沦为“学术度假”?为何我国尚未普遍推行学术休假制度?在已经试点的高校中为何会出现“有假不敢休”的情况?上述问题仍值得厘清。

  忙到“抓狂”的大学老师

  有时甚至对家人大喊大叫,头疼、头晕经常伴随她。

  一个学期,有两个月,赵冬梅每周要上20多节课,还有两个月,每周要上18节课,“就像拧紧发条的表,停不下来。”

  同在北语任讲师的杨慧真,去年秋季学期,虽然课时安排比赵冬梅少些,每周是16节课,但因同时要编写两本教材,一度忙到周末送儿子上辅导班,当儿子上课时,她也要在教室外抱着笔记本,抽空继续赶书稿。

  那段时间,杨慧真很“抓狂”,有时会对家人大喊大叫,头疼、头晕经常伴随她,讲课时嗓子也变得沙哑,不得不咽下难闻的中药。

  力促学术休假的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副校长戚德祥认为,教师承担的工作量过大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大,不利身心健康。

  但目前压力大的工作也为数不少,大学教师好歹有寒暑假,为何还要学术休假?“学术休假也不是简单的休息、疗养。”戚德祥说,学校希望老师们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身出来,整理下自己5年、10年的学术积累,集中一学期乃至一年的时间去思考、写作,或到国内外高校交流,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不会有人真的浪费这么宝贵的集中时间做科研的机会,休假一年可需要连续攒上10年呢。”杨慧真说,种种纷扰,让她难有特别充足的时间准备科研。如今,她趁着学术休假,停下手头的工作,集中整理以前的点滴,处理完手头的3本教材编写工作。

  北语第一批学术休假的老师共有16人。相较于某些高校对申请人职称的严格限定,北语采取普惠性的政策,面向所有连续任职5年以上且考评合格的一线教师,开放学术休假申请。

  很多高校还在“设想”

  有全国政协委员曾提案,教育部应下发文件和规定,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戚德祥清楚,北语的“试水”,在高校圈,已非新鲜事。在北语之前,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就已提出让教师学术休假的设想,部分高校甚至还出台细则,实施起来。

  但是总体来说,这项制度在中国的“推广”并不顺利,很多高校停留在“设想”层面,并没有真正执行过。

  近日,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该校自前几年产生学术休假制度设想后,直到如今,都未形成具体细则。

  人大教育督导室一名负责人也回忆,2004年左右,该校领导确曾想解决包括教师学术休假、学生宿舍紧张等在内的几个问题,“但基本上没实行过。”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工程研究所所长袁希钢教授认为,虽然国外一百多年来的实践已证明学术休假制度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有效措施,但他发现,该制度却并未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建立,即便教育部早在1996年《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流程》中就对学术休假进行规定,目前也只有一部分高校明确建立学术休假制度。

  他曾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教育部应专门下发有关在高校确立学术休假制度的文件和规定,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同时,将学术休假制度纳入高校考核指标体系。学术休假所需经费主要由教育部、学校承担,教师所在课题组可补充配套。

  休假没人上课收入少

  课时费拿不到,收入会锐减,会打消一些一线老师学术休假的念头。

  上述人大教育督导室负责人还表示,在高校连年扩招,而教师未增长多少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将不得不背负沉重的课业负担,难以享受学术休假的福利。

  赵冬梅所在的汉语进修学院,先于校方实行学术休假,但当她2012年向院长申请学术休假时,得到的答复是“好啊,但谁来接你的课啊?”因为无法及时找到替代自己教授高级课程的老师,她只能暂且搁置学术休假计划。

  赵冬梅此次之所以可以休假,是因为有位女同事可以帮赵冬梅给高级班讲课,所以赵冬梅也有了安心休假的保障。

  戚德祥认为,除此之外,薪酬也是影响教师学术休假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正常薪酬一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课时费。如果老师学术休假,正常来讲,就不能承担教学任务,课时费就拿不到了,收入会锐减,会打消一些一线老师学术休假的念头。

  赵冬梅也向记者透露,休假后的第一个月工资还没拿到,但可以肯定的是,比之前要少。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也表示,假如学术休假停掉了教师的岗位津贴和其他收入,自然会让一部分教师望而却步,因为国家发的基本工资在教师收入中的比重实在有限,但经济的考量还不是主流,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学术休假,谁都不敢,也不能“全休”。

  “参加评奖、申报课题、学生答辩、社会服务、帮助学生修改论文、为学生出国学习进修联系外国专家教授撰写推荐信、接待外国专家来访、参加大学和学院的部分必须参加的会议等,几乎都很难找人代替。”洪成文说。

  “表格教授”难以休假

  美国老师成为终身教授后,拿年薪制,不需像一些国内博导一样,不断拉关系、跑课题、填表格。

  对比国外学术休假业已制度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国外学术休假制度成熟的基石,包括年薪制、终身教授制和学术共同体。

  “一般美国老师在成为终身教授前,也很难学术休假。”熊丙奇说,获得终身教职后,教师将不得随意被学校解聘,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年薪制,不用担心学术休假后,收入将锐减。

  另一方面,熊丙奇认为,当形成学术共同体后,高校教师更依赖学术内部评价,而不需像一些国内博导一样,需要不断拉关系、跑课题、填表格,一定程度上成了“表格教授”,如果课题组少了他,就没了课题,产生一系列问题,使教授难以学术休假。

  他认为,如果学术考核、管理机制不进行改革,可能一些高校会在领导推动下尝试学术休假,但整体制度仍难以在国内建立起来。

  “要让老师真正学术休假,学校也得舍得投入。”戚德祥在北语财务预算会上说,把钱花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是值得的。

  为支持教师学术休假,该校每年投入200多万元,为每个学术休假教师在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的基础上,再提供每月1500元的补贴。

  给学校的学术休假打多少分?面对700名专任教师,共有16人享受首批学术休假待遇的“成绩单”,戚德祥认为,可打90分。

  他说,首批学术休假的人数还不够,今年还会有第二批。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