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翁

2014年04月24日 10:0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时下的流行语“爸爸去哪儿”,来自一档众所周知的电视节目。撇开节目的娱乐性不谈,这个设问本身确实反映出当今社会亲子关系中的一种紧张。当爹当妈的人,都在职场打拼,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这种状况,在孩子而言,是缺少父母陪伴的失落;在父母而言,也是遗憾和愧疚。

  如果把这个设问反过来提——“孩子去哪儿”——我想这应该是家长们凑在一起就会探讨的话题,尽管他们工作很忙、陪孩子的时间也很有限。

  “孩子去哪儿”,一种是指向将来,孩子将来去哪儿?特别是去哪儿受教育。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宣言”,将来一定要把孩子送出国,到美国、到欧洲、到澳大利亚去读大学甚至念高中;另一种是指向现在,孩子去哪儿玩?这和二三十年前不太一样,那时候的父母似乎不太能顾得上这种问题,学校里的同学、邻居的小伙伴,放学后一起到处跑跑玩玩,很放心;但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很难有这种“自由”的待遇,一是城市环境比从前复杂太多,仅仅马路上的车流就够家长担心的了,二是在“倒金字塔”结构里,孩子确实显得更“金贵”,家长们为了安全考虑,几乎都不敢撒手。

  客观而言,这两种“孩子去哪儿”,是个既相互矛盾,又有内在一致性的问题。

  先说矛盾。现在,孩子小的时候,去哪里家长都不太放心;那么,将来准备送去国外念书,且不说国外的教育是不是就一定能成就孩子的未来,单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言,就需要打一个问号。

  要解决这个矛盾,家长得过自己心里那道关。我们一个同事,今年春节给6岁的儿子买了一张飞机票,让他提前飞回湖南老家过年,自己送到机场,到达后也有人来接。看起来这个过程也不算太冒险,但是他把事情发在微信朋友圈里之后,赢来了满屏点赞,被大家视为“壮举”。大家都自认为很难做到,也都觉得他做得好。敢于放手那么一次两次,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信任,对培养独立性肯定是有帮助的。

  再说内在一致性,这里面的问题似乎隐藏得更深。因为不管将来去哪儿,还是现在去哪儿,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长对孩子人生的一种安排,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指令。

  将来送他(她)去美国念书吧,一定要想办法让他(她)进入最好的重点学校,应该让孩子学钢琴、学画画……或者是放学后别出去就在家做作业,少和某某同学玩因为他们家是进城务工的……如此种种,家长们的安排和指令,对应的是作为成年人对一些问题的判断。有没有道理呢?有的有道理,有的是歪道理。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孩子对大人提供的判断慢慢习惯的同时,自己的独立思考也逐渐萎缩了。

  所以,孩子去哪儿?还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为了让孩子将来成为自己的主人翁,家长们应该克制一下自己,少做孩子的主人翁才对。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