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校企联姻需防“一纸空文”

2014年04月24日 11:09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合作不易,所以更要珍惜。”20日,刚刚与常州大学签署产学研协议的万顺集团董事长周善红面对记者有些感慨:企业发展遭遇产业“天花板”,急需寻找创新技术,拓展增长点,但与诸多高校洽谈合作后却发现,校企之间的产学研“联姻”并不容易。

  “科学家不要欺骗企业家,企业家也不要欺负科学家。”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在签字仪式上的开场白意味深长。作为“见面礼”,万顺在常州大学设立了150万元的奖学金。周善红说:“这是一种合作的态度,即便如此,学校在签署协议前,依然多方打听,在确认了企业的规模和业内位次后,才同意落笔签字。”

  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处处长陶国良表示,学校也期待“产学研”合作,让保险柜里的科研成果“站”起来,但实践中很多校企的合作协议,实际上有名无实。“作为企业的‘科技后院’,高校有责任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不过,凡是科研就会有失败的风险,谁承担损失?这也是产学研合作面临的一道坎。”陶国良告诉记者,有时候,谈到风险,企业不愿担,学校担不起,合作协议就这么夭折了。

  企业如果不能承担风险,也难以获得利润。周善红表示,为此企业设立了数亿的科研风险基金。“不仅承担研发风险,一旦项目运作成功,我们还打算让学校和教授都能享受项目的股份。”周善红告诉记者,最近接触过一个很有潜力的石油催化剂项目,但研发项目的几个教授不愿意把承包的校办企业做大,担心一旦做大,可能企业就会被学校收回。此次,他主动提出多方持有股权,就是为除去学校和专家的后顾之忧。

  “如何防范校企联姻成为‘一纸空文’,政府学校企业都应该有多维的思考,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陶国良说。(记者 李 源)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