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漂泊到归来 叶嘉莹细诉故乡情(图)

2015年01月18日 22: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从漂泊到归来叶嘉莹细诉故乡情(图)
张道正 摄
张道正 摄

  中新网天津1月18日电 题:从漂泊到归来 叶嘉莹细诉故乡情

  记者 张道正

  “1948年,我随着我先生工作的调动去了台湾,后来遭遇了种种不幸,无家可归,那是我漂泊的开始。”91岁高龄的叶嘉莹站在讲台上,淡然回首往事。这次,台下听众,有南开大学的新生,也有白发的南开校友。

  南开大学商学院校友会18日成立,主办方却高规格地请来了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以满足许多新老校友的夙愿,也让“商学院沾点文化”。

  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号迦陵,旗人蒙古族,出身叶赫那拉氏。知名汉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古典诗词。她1941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1952年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执教;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一生坎坷,长年寄居海外,叶嘉莹只能在古典诗词中寻找依托。“我一直教中国古典诗词,每每讲到杜甫的《秋兴八首》的那一句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我就满眼都是泪水。我想我以后也要‘每依南斗望京华’了,不知道何年何月回到我自己的故乡。”叶嘉莹忆及漂泊生活,这样感怀。

  “那个时候非但不能回到故乡,连和故乡、亲友的通信都是不可以的。”叶嘉莹称,当时在台湾,因丈夫身陷囹圄,自己无家可归,常梦回故乡。“老家的四合院,母校恭王府,我的老师顾随先生,我常梦到这些,还梦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室迩人遐,杨柳多情偏怨别’,下联是‘雨余春暮,海棠憔悴不成娇’。”

  叶嘉莹归乡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三十多年的情感。1974年,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几经辗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北京。“我隔了三十年回来,看到北京的长街灯火,看到辅仁大学的女子学校,长安街是我当年走过的路;三十年,大家都老了,现在才归来,当时天安门和长安街都是新修的,看到祖国非常高兴。”

  关于那次回家,叶嘉莹一口气写下一首长达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如今,91岁的叶嘉莹再次向众人吟诵起当年的诗句,依然感慨不已:“现在通讯发达,很多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我的思乡情。”

  1978年暮春,叶嘉莹向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回到天津,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执教三个月。首次回国教书,叶嘉莹身着蓝色中式上衣,面对讲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雅,激情四溢,京腔婉转。

  叶嘉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免费教授中华古典诗词。1991年应南开大学之邀,成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叶嘉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我今年是91岁,教书已经70年,七十年都是站着讲课。”此次在南开大学商学院校友成立大会的讲坛上,数百学子面对白发先生,高呼“先生坐下讲”,叶嘉莹笑着这样回应。

  “春风往事忆南开,客子初从海上来。喜见劫馀生意在,满园桃李正新栽。”讲座即将结束之际,叶嘉莹仍以一首诗作结,感慨与南开的缘分,也表达自己的故乡情怀。(完)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