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不能在"自娱自乐"中耗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科研经费不能在"自娱自乐"中耗尽
2009年10月22日 10:46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日前举行的2009年宁波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上,有中科院专家指出:国家拨付经费的科研项目很少有人去追究产业转化率是多少;有的科研项目拿到几十万元经费后,干脆直接发几篇论文,“空对空”过关,80%的科研经费都被“玩完”了。更有企业家当场直言:高校的科研围绕经费申请与发表论文转,与企业需求相距甚远。

  这些刺耳的批评或许有偏颇之处,但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在“自娱自乐”中消耗殆尽的现象的确令人深思。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学者学风不端等因素之外,主要原因恐怕仍在于有关科研成果的考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过于简单、僵化,以及考核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科研成果的评价与考量涉及理论和实践的诸多方面,是一个相当繁复的过程。有的科研项目可能着重于理论上的突破,有的则可能致力于应用上的创新,还有的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因而,在科研成果的评判上,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项目的成败得失。但现在的问题是,在科研立项、结项的衡量标准中,论文发表数量往往居于首位,压倒了其他标准。国家给高校的科研经费,80%左右投向了应用科学项目。但在鉴定项目时,第一考量的却是发表论文数,甚至“如果没有写出论文的话,即便产生几千万元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也只会被认为只有应用水平,不具备理论高度,不是一个好的科研项目”。如此,下一个年度申请科研项目经费时,相关研究者就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于是,所谓搞科研往往变成了多出SCI(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无怪乎会出现学术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茅而科技创新相对落后的怪象了。

  在项目审核和监督体制方面,我们往往采取严进宽出的模式,全程管理不完善,透明度不够,缺乏有力的外界监督。很多科研项目申请时,公告、招标、评审、公示,至少在形式上还是非常隆重而正式的,但是结项时则往往偃旗息鼓,搞一个简单的专家审核仪式走走过场。资金投入方也多只最后把关,很少在科研过程中按照计划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并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 一些科研单位和个人便投机取巧,不是把精力用在研究上,而是挖空心思“跑项目”,只为分不到一杯羹光火,而不用为完不成项目犯愁。此外,在竞争中,有限的科研资源又通常过多地集中于某些领导或学术带头人,而他们则因事务繁忙,分身乏术,只能忙中偷闲、应付了事,或者再次转手,充当学术“包工头”。由此,科研的严肃、严谨荡然无存。

  科研的兴衰成败事关民族和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搞好科研,要苦下功夫,要有耐性和恒心,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宝贵的科研经费来之不易,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有责任将之用足用好。(户华为)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