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如何服务经济转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等教育如何服务经济转型?
2009年11月26日 10:23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徐佩莉

  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以全面创新为核心内涵,以发展服务型经济为重心,教育因其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必将发挥决定性作用;而高等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深化自身改革,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适应经济转型要求的任务

  当前,上海正直面困扰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着力推动经济转型,从而再次蓄势高飞。在这个重大变革中,教育因其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必将发挥决定性作用;而高等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深化自身改革,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适应经济转型要求的任务。

  经济转型要求深化高教改革

  现代高等教育一起步,就服务于工业化、现代化。17世纪现代大学制度在英国兴起,帮助英国成为持续300年的世界强国;19世纪“洪堡改革”推动德国迅速崛起;20世纪美国东西部两个世界一流大学群的相继形成,对美国近百年世界超级强国地位起到了支撑作用。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同样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引领力量。上海高等教育始终紧随国家战略、城市发展和时代要求,在全国率先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其鲜明特征之一是实施教育结构调整,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同时,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进入21世纪,上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13所新升本科院校先后起步,今年又选择有条件的大学申请立项,先行先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以全面创新为核心内涵,以发展服务型经济为重心,为上海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培养模式调整、人才能力结构调整带来了新机遇、新动力。面对发展新要求,许多学科面临着专业方向的调整和转型,教学计划、内容、教材的改革和创新,科研重点方向的延伸和转变,师资队伍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优化和重组,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和拓展,实验实训软硬件的改造和更新。这样的变革涉及理工类学科,也涉及经管文类学科。高校急需将适应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落实在学校规划纲要、建设计划等顶层设计中,落实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道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因而上海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之一,当是提升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则应当是“为变革着的工作世界输送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显然,面对变革中的社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善于调整、适应变化、超越现状的创造力”是最重要的,应试教育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城市的要求严重不符。

  上海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意味着上大学成为人们的“成长阶段”和“生活方式”,对高教的评价也应逐渐从学术水平如何、能否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扩展到对学生“个性创新发展程度”的考量。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充满人文关怀,重视对话、理解、激励和共享,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教师的敬爱,是推动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有了情感交流和教学互动,才有创意融合和创新成果。创新人才的培养绝非狭隘的急功近利所能完成。

  开放式办学要更加积极主动

  要形成支撑经济结构调整的科技和人才体系,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和教育创新体系,促进创新因素向企业集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产学研合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需要协调各方目标价值的差异、利益的分歧,从现在松散、自愿的合作,走向“法律保障、政府推动、战略牵引、市场导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在合作模式上,由单一技术、项目、课题攻关的短期合作,发展为共建开放型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室、双向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等;在合作愿景上,要坚持“共赢”原则,合作各方不简单地以单项成果转化、提供学生实习等为目的,而要形成能促进产业改造升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整体性、长期性联盟。

  上海高等教育还要加快发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合作项目等形式,创造机会让更多学生接触世界科技前沿和先进产业,培养师生的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拓展创新能力,这是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全球的盛会,也是上海高校开放式办学的一次大好机会。我们要动员组织师生带着热情和智慧参与、服务世博,把世博会期间的各类论坛、活动当作课堂,把志愿者服务作为社会实践平台,在参与中开阔眼界,在服务中提高能力。

  (作者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