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夏令营治标不治本 品质培养不能靠恶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吃苦夏令营治标不治本 品质培养不能靠恶补
2009年08月26日 09:38 来源:重庆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军训、行走、吃粗茶淡饭、没有零食……君君(化名)在这样的吃苦夏令营过了7天后,上周末回到家里,只“乖”了两天就回到“原形”——睡懒觉、打游戏、不学习。为此,君君的母亲赵华渔感到很迷茫:不是都说吃苦教育能改变孩子吗?

  盼望“吃苦”能救孩子

  家住江北邦兴花园的赵华渔告诉记者,8月初,听朋友说“吃苦夏令营”,能改变孩子,特别对教育“问题孩子”尤其有效,非常好。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非常激动。”赵女士说,自己的儿子君君今年14岁,上初二,性格有点叛逆,爱上网打游戏,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从小到大我们太惯他。”赵说,孩子不仅衣食无忧,没吃过苦,每月婆婆爷爷还偷偷给他零用钱。

  赵女士说,她毫不犹豫地掏了近2000元钱交了报名费。“我完全把这个夏令营当成是拯救孩子的‘稻草’。”

  吃了7天苦回家乖两天

  据君君说,在这个吃苦夏令营里,吃苦的内容安排得比较多。白天军训、晚上背着背包拉练、攀岩。还要给父母写“感恩信”。吃的是粗茶淡饭,一盘回锅肉瞬间就被抢光。

  不仅如此,“教官”要求每天自己洗衣服、叠被子。不过,据君君说,也有学生将穿过的衣服放在包里拿回家洗。

  “君君也确实乖了两天。”赵说,回到家里,看儿子被晒得又黑又瘦,很心疼。赶紧做了好吃的让他美餐了一顿,吃饭后,君君还破天荒地主动提出去洗碗。考虑到儿子当时太累了,赵没让儿子去。

  刚回家的两天,君君自己洗衣服、叠被子、主动洗碗,看电视和打游戏的时间也少了。不过,从第三天开始,君君就逐渐“原形毕露”——每天少做一件事,到现在已跟过去一样,什么都不做了。

  回家没有动力去做事

  君君为何难以坚持呢?他向记者透露,在家里没有动力去做那些事。

  君君说,在夏令营里,教官要求每个营员或者每一队的营员必须完成那些基本的事,没有完成会被批评,感觉自己很没面子。特别是需要团队合作的时候,更是如此。此外,没有游戏和电视的诱惑,大家都在做那些事情,除了融入别无选择。

  “妈妈不让我做事。”君君说,自己本来自告奋勇地去洗晚,妈妈却害怕他洗不干净,“这显然是不信任我”。君君说,干脆就不洗了。

  “更郁闷的是,妈妈还把我洗过的衣服也重新洗了一遍。”君君表示,家里的事大人都做完了,自己也没必要再做。

   品质培养不能靠恶补

  “孩子品质的培养,不能靠短期来‘恶补’的。”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谈到“吃苦教育”时认为:举办动机可理解,方法却违反教育规律。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不要指望简单地通过一两次夏令营就能改变。

  “吃苦夏令营”问题出在哪里?孙云晓表示,没有前期的铺垫和后期的延续,效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吃苦”教育结果往往是:孩子忍着去,回来后难免会产生一种功臣似的“补偿心理”,难以起到教育效果。

  “吃苦”教育为何会被家长热捧呢?孙认为,一方面,一些孩子娇蛮懒散、意志薄弱等问题的确存在;另一方面,父母也在反思这些问题,希望“对症下药”。让孩子吃点苦,培养些好习惯,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教育不能变成“保健品”,缺啥补啥,平时不足就靠假期来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知、情、意、行”的教育。也就是说,首先形成认知,提高认同度;其次,产生情感,自觉接受;第三,磨炼意志,克服缺点;第四,化作行为,养成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关键。

  看孩子的教育成功与失败,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习惯怎么做。孩子品质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靠短期“恶补”。(何英)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