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名校接管农村完小 均衡城乡教育的柯城实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城区名校接管农村完小 均衡城乡教育的柯城实验
2009年01月16日 09: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城区“名校”建到农村娃的家门口

  三年级的学生王静雯,去年想去城里的小学借读。理由很简单,中心小学和城区小学从三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而下村完小却没有,因为“老师不行”。

  如今一个学期过去,王静雯依然坐在下村完小的教室里。虽然已经交了择校费,王静雯开三轮车的父亲还是决定,不转学。

  原因也简单,因为城里的“好学校”新华小学搬到了家门口。

  而8岁的郑皓宁,跟随打工的父母已经在城里读了一年级,去年9月,他也转回到老家的学校。“因为城里的新华小学搬到了村里,学校环境好了,城里的老师来了,所以与儿子、儿媳妇一商量,就把孙子从城里接回了村。”小皓宁的爷爷说。

  对于整个浙江衢州柯城区石梁镇下村完小的孩子们来说,即将过去的一个学期,是一样又不一样:坐在同样的教室里,同样的上课,但破旧的教学楼已被粉刷一新,水泥地面铺上了大理石,吱吱作响的桌椅也换成了可升降的单人课桌。

  与此同时,学校来了城里的“新”老师,标准的普通话,整洁的衣着,礼貌得体的举止。学校还开设了以前从没有过的电脑课、英语课。

  这一切都让农村的孩子感到新奇。而校名也从以前的“下村完小”变成了“新华小学下村校区”。开学之初,这些农村孩子还有了一次他们从未经历过的开学典礼。

  之前的下村完小是石梁镇中心小学下属的一所标准的乡村小学,离柯城城区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下车后,还需步行一段土路。而新华小学则是城区的一所名校。

  在柯城,和下村学校一样,石梁镇的珊塘小学、航埠镇民族小学等山村完小的同学们也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变化。城区的名校搬到了家门口,城里的老师成了他们的老师,他们也是城里名校的学生了。

  目前,柯城区有6所城区名校、强校接管了农村的山村完小,同一所学校、两个校区,人、财、物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城乡师生共享“同城待遇”。

  柯城区的城乡教育均衡化之路,就是从城区名校接管农村完小起步的。

  名校接管农村完小,最高兴的是家长,家长蓝正宁说:“再也不用挖空心思,花八千一万的借读费,把孩子送到外头去了。”

  “城乡教育不公,最明显之处就体现在优质教师资源分配上。”柯城教育局局长陈先福认为,城里名校接管农村完小,是城里教师到农村支教基础上的一次质的提升。

  办教育,不只是造房子

  衢州市柯城区地处浙西,是浙江的25个欠发达地区之一,共有中小学79所,学生3.9万余名,其中农村完小15所,学生2900人,占全区小学生总数的10.2%。

  与许多地方一样,长期以来,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聚集、优秀教师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完小成了柯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据柯城区教育局调查,全区完小普遍存在规模小、校舍陈旧、现代化教学设施缺乏、教师老龄化等问题,而体育、音乐、美术、外语、计算机等专任教师近乎零,在全区15所完小中,仅有2名体育和1名英语的专职教师。

  现新华小学下村校区副校长梅章木,是原下村完小的校长。他告诉记者,之前学校除他一位校长,还有9名老师。总共6个班,因此很多课不得不并起来上,如音乐课,老师58岁,几个班合起来唱歌;美术课是数学老师兼的,英语和计算机课课表上有,但“连电脑都没有”。

  “农村完小是柯城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柯城教育局局长陈先福说,问题在于,无论怎么调整布局,全区至少有一些处于偏僻地方的完小还将长期存在。“由于种种原因,教育质量不及城区学校、中心小学,老师不安心,家长不放心。”

  七里乡是柯城区最偏远的一个山区乡,面积占全区的十分之一,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每年都有30~60名适龄学童,由于距离最近的人口集聚镇石梁也有近20公里的路程,学校不可能撤并。

  2004年柯城区一次性投资210万元,完成了对该校水井、厕所、食堂、公寓、操场的改造,并配备了电脑房、多媒体教室、钢琴等。

  当地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因学校面貌的改变而提升。在2005年下半年全区科学学科水平统测中,市区学生平均得分80多分,农村学生60多分,而七里完小只有41分。

  在此期间,柯城区教育部门还有计划地选派市区学校“学科带头人”、“省市区级教坛新秀”或“拔尖人才”到学校担任校长,将城区示范性学校、强校、名校的管理规范、教育理念等带到农村学校,同时开展“城乡结对”、“送教下乡”和“支教农村”等,期望推动学校管理模式的转轨。

  “显然,办教学不是造房子。”陈先福说,几名支教教师的“能量”太小,提升农村教育需要有一个能影响农村学校的整体发展的举措。

  以前,农民是靠卖橘子、交择校费获得子女的公平教育权

  2006年4月,经过长期酝酿,柯城区教育体育局作出决定,让在城区的著名小学托管七里小学,并由鹿鸣小学校长兼任七里小学校长,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两所学校,独立核算,独立核编”。

  托管七里小学后,鹿鸣小学派出了校长助理和优秀教师长期驻在七里校区,短线学科老师则进行走教。同时定期与七里校区进行交流指导,帮助七里小学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并通过学校网站开设教研论坛,让两校之间的教师互动交流。

  学校还在每个班级设立图书角,通过周末回家读一本好书、校园广播、集体活动等形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自信心。

  试运行一年,七里学校就有了可喜的变化:教师参加区里的各种教学比赛,获得了11个奖项,实现了零的突破。在2006年年底的全区科学学科教育质量统测中,成绩从以往的垫底而跃居榜首。一些学生还在区级的比赛中获奖。

  “与城里名校的成功对接,使七里小学这所柯城区最偏远的农村薄弱小学成了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地。”陈先福说。

  不久后,一些外出借读的学生回到七里小学,学校第一次出现学生人数的正增长。

  2007年7月,区教育局正式下文由鹿鸣小学“接管”七里小学,从“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两所学校,独立核算,独立核编”变为“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一所学校,两个校区”的管理模式。七里小学成了鹿鸣小学的一个校区。

  “一校两区”的改造,使原来“教育局管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管完小”的我国三级教育管理模式,在柯城变为“教育局管中心小学,完小委托给城市小学管理”的两级管理。

  之后,柯城区又将6所农村完小和城区“名校”对接,建立为“一校两区”,城市的“名校”建在了农村孩子的家门口。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城乡无差别”,教师队伍也被大动手术,不仅对教学资源进行跨城乡整合,还把现职的农村教师统一转为与城区老师没有身份差别的教育工作者,不再区分城区或者农村教师身份。工作在农村,身份在城市。

  “以前,农民是靠卖橘子、交择校费来获得子女的公平教育权,现在我们做的,则是从管理机制上解决孩子教育的公平和城乡差别。”陈先福说。

  山村新学校不是城市学校的简单复制

  多年来,由于城乡教育的差异,为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许多家长花钱托关系。但在柯城,据区教育局的不完全统计,去年一个学期就有100多名同学回流到农村学校。

  据介绍,城区名校接管山村完小,突破了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阶段形成的以乡镇为主的分块管理模式。也因此,这种打破区域分割,实施“一校两区”的城乡互动,被不少教育专家称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之举。

  陈先福说,就农村完小而言,教师、学生与城区学校实现了“同城待遇”。

  据介绍,城区学校接管这些农村完小后,使得柯城区小学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达到了95%。

  记者注意到,柯城城区学校接管农村学校后,大多出资改造了农村完小的基础设施。二附小接管航埠镇民族完小,当年假期就出资70余万元,新建了综合楼,修缮了原教学楼,添置了多媒体设备,6个教室全部配上了多媒体。据统计,6所城区学校为接管的农村完小投入改造资金110多万元。

  他们不光改善了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还派出“骨干教师团队”,用先进的管理、教育理念去带动山村弱校,安排优秀教育人才对农村完小实行教师“结对带教”,一些完小教师则被输送到城区学校进行“浸润式”培训。

  更值得高兴的是,接管以后的新的山村学校也并不只是简单的城市小学的复制。如新华小学为下村校区制定了“一年规范化、二年标准化、三年城市化”的发展规划,并依托下村校园内的老桑树和古民居,开辟了“桑树实践园”和“民俗博物馆”。尼山小学以儒家传统美德教育为办学特色,在其托管的珊塘校区,积极渗透传统美德的教育。二附小则为民族校区制定了畲族文化的培育规划。

  据悉,乡村小学的进步,也让柯城的一些初中学校“动了心”。目前柯城城区有三所初中,与三所比较小的农村初中启动了“一对一管理共同体”,即学校的管理层进行交流。柯城教育部门试图通过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将两个学校整合在一起。现在第一对运作很好,第二对正在启动。

  “这些初中真正的目标,是和农村完小一样,实现一校两区。”陈先福说。 本报记者 董碧水

【编辑:侯冬华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