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选择初中 家长把软件看得比硬件重31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给孩子选择初中 家长把软件看得比硬件重31倍
2009年04月14日 14:49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运动学生不如流动老师

  □本报教育专家顾问团专家 王晋堂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香。每年四月,“小升初”粉墨登场。折腾孩子、折腾家长,学校也不轻松。有人说:如果高考是“黑色的七月”,小升初就是京城春天的“沙尘暴”——尽管首都的天气治理得不错,还真有几年没见着沙尘暴啦——可这小升初纷纷扰扰,近年来就一直没有消停过。

  家长把软件看得比硬件重31倍

  “ 电脑派位”自1997年出台,迄今已经十年有二。自打去年折腾出个“推荐生”的入学办法,引起非议纷纷;今年却要延续。上周,北京晚报与搜狐教育联合调查,在参与调查的2135人中,不赞成“推荐入学”的有1654票,占77.47%,赞成的247票,占11.57%;其他人呢?无所谓的234票,占 10.96%。接近八成的人不赞成,理由是什么呢?按票数多少排列如下:容易滋生腐败、暗箱操作(54.1%);过早对孩子做出好差之分,影响孩子进步(22.01%);对没获得推荐资格的孩子不公平(13.63%);一些小学评三好生或者写评语有水分(10.26%)。人们常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以上意见是 “英雄”之见呢?还是无知妄说?或者,真理只在我们一些少数人的手里?

  在回答“您给孩子选择初中最看重的是什么”时,顺序是这样的:师资水平(1787票,83.7%);离家远近(226票,10.59%);孩子的喜好(63票,2.95%);硬件环境(59 票,2.76%)。看来,家长还真不含糊,一点儿不外行,明白重点是教师而不是大楼,把软件看得比硬件重31倍(83.7比2.67)!这与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又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中小学“择校热”改善情况不佳

  “ 择校”这两年治理得怎么样了?可以问问家长们,他们是不是满意?也可以在中小学做一点调查,看看学生是不是就近入学了——学生上学要走多少路程、花多少时间;我们可以划出多少里以内就算“就近”,多少里之外就不算“就近”,结论恐怕不难得出。上周北京晚报教育周刊还刊登了一个调查,选自2009年度《教育蓝皮书》。那个调查中,在2008年度全国30个城市中小学“择校热”改善情况排序中,北京市位列第29名——也就是倒数第二。这个结果不很让人舒服,但是它是否委屈了首都呢?还是反映了一定现实?

  好吧,我们且不把注意力只放在排序上(尽管我们一些人特别喜好给学生排序——不排序怎么分出谁是“推优生”、谁不是“推优生”呢?),我们且看看这个“择校”怎么遏制吧!

  教师流动日 学校均衡时

  此文的主意就是运动学生不如流动老师。出这样一个主意理由有三。

  一是于理有据。既然学生家长和大师都认为选择教师比大楼重要得多,平抑择校热就应该从教师入手;二是合乎于情。与其让那么多孩子奔波运动于择校之路途,何如请教师流动就乎学生?三是有法可依。2006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2009年3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学校的师资力量……并组织学校校长、教师流动。”两部法律都规定了“组织学校校长、教师流动”,这是我们依法办学的法律依据。其实一些区县已经有所举动,比如海淀区已经有了“组织学校校长、教师流动”的打算和办法。一些教师也有了思想准备。一位在门庭若市的重点校任教的市级优秀教师,看到附近一所薄弱校门庭冷落时说,“如果工资不降低,我愿意调到那所学校去任教。”可见教师流动(首先在一个区内)对于教师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需要工资的均衡——这件事一些区县也已经开始着手做了。更不用说一些外地的例子,比如沈阳,义务教育法颁布第二年,2007年9月1日,就有1980名中小学教师到新学校报到了。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校长、教师的流动,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且有利于校长、教师本人的成长和在工作中作出成就。许多人在流动中得到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流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教师流动日,学校均衡时;学生不用再舍近求远、家长不必求爷爷告奶奶,义务教育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就会终结。入学如进麦当劳(麦当劳的硬件软件、享受到的餐饮质量、得到的服务管理都是一个样儿的),公立学校的择校就成了历史的一页。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