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顾云昌:倡导科学合理住房消费理念

2011年02月08日 13:50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精彩观点

  ◆ 年轻人买房,应该量力而行,根据收入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量入为出

  ◆ 年轻人应树立“先租后买,先小后大,先旧后新”的理性住房消费理念

  ◆ 规范和完善租赁市场,是解决“80后”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项研究显示,国外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法国是37岁,日本、德国为42岁,美国也在30岁以上。而北京2010年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买房是一笔重大的开支,而20多岁的年轻人仅凭自身的经济实力很少能负担得起。于是就出现了父母甚至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一起帮助家里年轻人买房的状况。举家买房,给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及其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于年轻人解决居住问题,专家有何建议?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

  记者:您如何看待许多年轻人刚参加工作就买房的现象?

  顾云昌:刚工作几年就买房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于现在的年轻人中。他们当中很多都受过高等教育,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收入也不低,又陆续到了结婚年龄。在许多年轻人以及家长心中,买房像考大学、找工作一样,都是必须完成的事项。

  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在积蓄尚不足以支撑房价的时候买房,就需要依靠外界的帮助,比如家长帮助付首付,再到银行去贷款。年轻人每月需要拿出工资的一部分还贷,负担一下子加重,生活质量会下降;家长本可以利用一些积蓄去丰富自己的生活,为了帮助子女买房,提升自己生活质量的机会也减少了。

  记者:对于年轻人过早买房,您有何忠告?

  顾云昌:年轻人买房,应该量力而行。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量入为出。买房子应该是“跳跳脚,够得着”,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只有搭了“梯子”才能买。实际上,年轻人解决居住问题应该实行梯度消费,树立起“先租后买,先小后大,先旧后新”的理性住房消费理念。

  国际上一个广为认可的结论是,当房租支出或者购房贷款比例低于月收入的30%才不会影响到正常生活。实际上,按照现在市场的情况,租房比买房更为合算,对生活的影响也更小一些。

  相互攀比的心理也存在于一部分年轻人当中,认为别人有房子了,我也应该买房。我认为,年轻人应该更看重个人的成长进步、个人价值的体现。把收入过多地放在买房上,用来读书、参加培训的支出就会相对减少,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会受影响。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把基础打牢,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等有了一定积蓄、收入稳定了再考虑买房也不迟。

  在年轻人中,靠父母资助的也不在少数,中国自古讲究孝道,何不通过努力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住房问题,让父母利用自己的积蓄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呢?我想这些都是年轻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记者:住房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靠市场,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在制度建设、住房保障等问题上履行职责,对于住房制度建设,您有何建议?

  顾云昌:倡导树立“先租后买”的住房消费理念,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房价的基本稳定。

  正如我刚才所说,“80后”的住房问题应该得到高度关注。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80后”值得关注,不应该忽略的是,还有许多“80后”从农村进入城市务工,成为“新市民”。这些人如今大多住在地下室、城中村、集体宿舍里,他们的居住问题同样值得高度关注。

  规范和完善租赁市场,是解决“80后”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国际范围讲,租金与房价比在1∶200属于普遍状况。按照当前的市场状况,一些大城市租金和房价比大致是1∶400甚至1∶500,租房很划算。之所以大家依然不愿意租,还是因为租房相对不够规范。相关的制度建设应该更加注重保护租赁双方的利益,特别是租房者的利益,在加强立法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执法。

  大规模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已经成为住房保障制度中至为重要的一环。公租房能够更好地解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同时,地方也可以做出大胆探索,比如,一些地方细分了需求,公共租赁住房的品种丰富,有大学生公寓、新公务员公寓以及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新市民公寓等多种形式;还比如,一些地区在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过程中探索“共有产权”的模式,先购买公租房产权中能够负担得起的部分,尚不能负担的部分向政府缴纳租金,待条件允许时再购买全部产权,这样的模式既是“梯级消费”的试验,又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建设公租房资金不足的问题。记者 亢舒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