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贵阳:市民关注“公租房银行”

2011年05月12日 15:18 来源:贵阳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核心提示:保障性住房作为一项硬性的考核指标,完成不力的城市将可能被问责。作为保障房重中之重的公共租赁住房,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开工兴建,但建设的资金瓶颈几乎成了绝大多数城市遭遇的问题。

  为解决资金难题,完成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目标,不少城市开始吸引房开企业等社会资金进入公租房建设领域。

  而贵阳市更是在新建公共租赁住房的同时,迈出了“公租房银行”一步,即“房屋银行收储配租模式”。当前,“公租房银行”在贵阳受到市民追捧。

  “公租房银行”受追捧

  “比预想的收储进程快得多”,贵阳市公共租赁房服务中心董事长武廷方告诉记者。原来计划5月15日之前完成收储2500套,而截至5月5日,收储房源已近2500套。

  在已收储的房源中,两城区约占一半,其中的约1/3在一环以内及一环附近的区域。周边各区域的收储房源中,金阳新区比较集中,根据各区域就业环境和以后承租人交通成本考虑,乌当、花溪、白云几个区域,收储房源较少,都在100至200套之间。

  十六中退休教师刘远芳动员两个女儿将空置的两套房子,存到“公租房银行”当公租房,其中位于黄山冲的两室一厅中介给出800元/月的租金,老人都没出租,但作为公租房,她只报出了550元/月的租金水平。

  另外一位房主马跃先,将乌金路一套原本租金1200元/月的房源以950元/月的租金报价存进了“公租房银行”。

  他认为,公共租赁住房服务中心作为一家中介,既不吃差价,也不收取出租、承租双方的中介费,确实难得,在接受央视的采访时,他甚至说将房子作为公租房出租“是烧香积德的大好事”。而在金阳新区不少的空置房源中,一位外地的炒房客也“炒”成了房东,他一次性将21套房源存入“公租房银行”。

  “公租房银行”获专家首肯

  4月19日,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专门在贵阳举办“贵阳市公租房房屋银行收储配租模式研讨会”,清华大学房地产所长刘洪玉教授认为,这一模式“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充分利用了存量资源,能迅速形成公租房的有效供应,值得肯定。

  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对房屋银行收储配租模式的一系列特点进行了梳理。这种模式首先解决了政府在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中遇到的资金难题:采取房屋银行收储配租模式的公租房,既解决了政府做保障性住房资金缺乏的难题,又能把有限的资金公平有效地补到公租房所支持的中、低收入群体。

  武廷方说,以贵阳市今年完成筹集2万套公租房来说,如果政府全资建设则需26亿元,如果采用房屋银行收储配租模式进行,政府则只需对每套公租房每年补助5000元租金即可,一年补助租金总额为1亿元,相当于26亿元所产生的相关利息和财务费用。

  另外,收储配租模式中承租人也要投入相应的资金成本,这就断了“寻租”之路;公租房收储配租模式通过相应的法律和市场规则的约束解决了退出机制方面的问题。

  “公租房银行” 出租者无损失

  尽管从租金水平看,房屋存入“公租房银行”,租金水平比目前市价低10%以上,似乎不划算。但根据贵州房地产研究院房屋租赁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个人自行出租房屋平均每年的空置期为67天,而公租房近给承租人20天的搬家期限,其他时间房主都有租金收取。

  另外,出租人和承租人都不支付中介费,而是由政府支付,这也节约了一笔费用。

  还有,租赁中心收储房屋后,将有专业的维护团队负责房屋的修缮,装修等服务,比如毛坯房,房屋出租人须交由租赁中心签3年以上的租赁期限,由租赁中心投入经费进行初装修后,再行租赁。

  而租赁合同到期之后,租赁关系就自然解除,房屋按合同收回,政府垫资装修的毛坯房,装修也归属房主所有。

  另外,房屋出租人通过政府搭建的房源收储平台,还可避免部分中介恶意炒作的现象,确保房屋的合法使用,从而较好地规范房屋租赁市场。

  链接:收储配租流程

  收储流程:

  1、到公租房服务中心咨询;2、现场看房,完善房源资料,进行租金评估;3、出具租金评估鉴定书;4、签订《公租房存房合同》;5、现场收房,填写《设施清单》、《水电气物管卫生等费用清单》、《钥匙收据》;6、发放租金银行卡

  配租流程:

  1、找交易员咨询查询或自行查询;2、审核身份;3、实地看房;4、签订《公租房租赁合同》;5、交纳首期租金、逾期保证金及设施保证金;6、现场进行房屋交接;7、按期交纳租金(孔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