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桂林楼市观察:求大于供 降价很难

2011年05月13日 15:11 来源:桂龙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密集的调控政策重压之下,商品房价格却依然坚挺。房价难降,是市场需求之必然,还是调控政策之无力?其背后推手为何?究竟集结了几方力量?居桂林记者尝试从市场角度分析“高房价,难下降”的原因,期许在目前繁杂的形势中,给购房者提供决策参考。

  据了解,桂林市2010年出让的12幅商业、住宅用地中,有6幅地块出让单价超过200万元/亩,部分地块单价接近300万元/亩。土地出让的单价整体走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房价。

  供不应求 卖方主导

  今年3月份以来,桂林市区房源渐少。去年年底或今年年初开盘的项目目前多处在清理尾货阶段,而新品开发受楼市调控影响,动作缓慢。例如,向来最为购房者青睐的七星区,目前活跃楼盘仅有七星新城2期、金地·怡和东岸及东晖·国际公馆等少数楼盘,且余货已不多。其余项目仍在前期规划或施工阶段,何时开盘还不确定。象山区、秀峰区及叠彩区同样处于“尾货不多,新品更少”的阶段,市区房源十分紧缺。即便临桂楼盘数目多,房源也充足,然而综合考量其交通、配套、价格等因素,大部分桂林市购房者更倾向于在市区置业。

  从居桂林在五一房交会所做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近百名的受访者中几乎一半以上为刚需族,大约35%的受访者目前拥有一套住房,大量首次置业者和改善型置业者形成了楼市强劲的购房需求。

  根据广西中地行提供的数据显示,由于流动性过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桂林楼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楼市供需比约为0.79:1,即好比有10名购房者,却只有8套房源可供购买。

  按照市场定律,供不应求注定了卖方在产品价格方面拥有主导权,房价居高不下也在情理之中。

  房企观望 时机未到

  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其经营开发的主要目的在于盈利。简化房地产经营的盈利模式,除去各种成本,其盈利环节主要在于销售。由此模式驱动,房价越高,对房企越有利。政府各种行政手段干预和越发严峻的市场压力下,降价与否房企慎之又慎。

  就目前来看,桂林市在售楼盘并没有明显降价的迹象,尽管有不少楼盘有推出优惠活动,然而折扣不算高,部分购房者也认为:“即便打折了,房价依然很高。”

  多数开发商对于新品的定价更是讳莫如深。按照桂林市2011年度新建住房价格的规定,其增幅不得高于本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水平(10%),依照这个规定,开发商目前所推出的新品定价很可能会低于3月份所售产品的价格(本期首席前文有作详细分析),开发商自然难以接受。象山区一位楼盘负责人透露,地方政府还未充分显现其势必降低房价的决心,“我们也不必急于降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此种观望情绪反映了房企不到必要时刻绝不降价的心态。

  成本上升 价格难降

  房地产行业不是独立的,它与建材、家居等行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相互影响。而随着通胀压力的加大,物价上涨,各种用材成本也在逐渐上升,这使得房地产的建安成本也在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桂林调查队调查显示,2011年一季度桂林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同期上涨6.8% ,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高于全区0.6个百分点,在全区14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三,预计下半年CPI仍将高位运行,通货膨胀的形势依然严峻。

  2007年起,桂林市的建筑材料价格就一直处于不断上涨的趋势,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更是直接推高了楼盘的建安成本。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价值越发被看好,随之而来的是不断上涨的地价。在国内,土地成本是国内房地产开发成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地价不断走高,意味着开发商的开发成本不断提高,为填补这一块资金的缺损,开发商势必会在产品价格上多花心思。

  据了解,桂林市2010年出让的12幅商业、住宅用地中,有6幅地块出让单价超过200万元/亩,部分地块单价接近300万元/亩。土地出让的单价整体走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桂林房价。

  另外,房地产本身也有其产业链,包括政府、银行、代理销售、建筑商等。据业内人士分析,该产业链条上的各方合作对于链与链之间的公共规则不是共筑,而是蚕食。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均需花费一定的时间及经济成本,而这个成本最后也被计入房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