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限购令扩容名单将出 二三线城市热潮或将难持续

2011年08月25日 14:21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提要:进入8月份,已经在一线和少数二线城市实施了半年的限购令,重新成为楼市的热点话题。这次,话题的主角是房价涨幅过快的二三线城市。8月18日,住建部公布了“限购”扩容的标准,哪些城市将入选最快本月底可以揭晓。新一轮限购令来势虽猛,坊间对其降房价的预期却明显降低。

  我省两城市入围可能性大

  17日,住建部针对“限购”城市扩容标准出炉,并列出了新增限购城市名单的5项建议标准。同时,住建部建议,凡符合5大条件中2条以上的城市,列入新增限购城市名单。

  这5条标准分别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处于房价涨幅前列的城市;将省内所有城市今年6月份的住宅价格与去年底的住宅价格作一个比较,涨幅较高的二三线城市;今年上半年成交量同比增幅较高的城市;外地人购房比例较高的城市;群众对当地房价反应强烈、认为调控政策执行不力或不到位的城市。

  而根据统计,在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指数中,明确限购的39个城市在6月份的同比涨幅平均为4.23%,非限购的31个城市的平均涨幅为4.66%,而限购最严格的京沪广深四个特大城市的同比涨幅仅为3.85%。

  就在住建部公布限购扩容标准的当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房价总体涨跌互现,新建商品住宅环比涨幅超过0.4%的城市中,全部为未采取限购措施的二三线城市。

  分析人士认为,6月除了已实施房产税试点的重庆市外,有15个非限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同比涨幅超过5%,分别为秦皇岛、洛阳、丹东、岳阳、牡丹江、襄樊、遵义、韶关、常德、吉林、桂林、赣州、锦州、烟台和惠州,这些城市未来均有可能列入新一轮限购名单。而截至6月,包括我省宜昌、襄樊在内的多个三线城市已连续三个月房价环比涨幅超过0.2%。

  根据新浪乐居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的网友认同业内人士的预测,宜昌、襄阳两市将会被限购。

  “按下葫芦起了瓢”

  一线城市限购后房价涨幅放缓甚至停涨,显示出限购令确实作用明显。但是,对一线城市的限购令让购买力向外围扩展,令周边城市的房价接力上涨,却有点像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一线城市限购后,周边很多二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如北京、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成为购房者转移的主要阵地。今年5月底,上海周边的昆山一小户型项目开盘,近四成购房者来自上海。

  业内人士认为,一线城市被限购令抑制的房价涨幅并未真正消失了,部分已经传导到了其他城市。住建部提出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逆势上涨也应该限购,也容易带来一个市场期待:目前是指向二三线城市的限购,今后可能需要进一步在四五线城市实施。

  另外,限购城市的判断标准也并不严格,很容易给地方政府留下空间。如“将省内所有城市今年6月份的住宅价格与去年底的住宅价格作个比较,涨幅较高的二三线城市”、“今年上半年成交量同比增幅较高的城市”等几条标准中,没有具体的楼价涨幅标准,因此其可行性也值得质疑。

  而对于限购扩容能否快速为房价降温,业内人士认为不能期望过高。一是此次真正进入限购名单的城市还是未知数,二是一线城市限购半年后房价才开始出现调整,指望快速降房价不现实。

  二三线城市投资热情仍高

  记者发现,尽管开发商目前在一线城市的投资热情并不强烈,但他们并未采取完全避开政策所限购城市的策略,而是将投资重点放在了经济比较发达的二三线城市。

  目前,国内排名靠前的房企,其投资重点纷纷下沉,向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和各大省会城市转移。如武汉虽然已经实行了限购令,但仍是投资热点,随着今年中海地产、招商地产、越秀地产等房企的进驻,国内知名房企均实现了布点。

  同样,房企向省内城市的进军步伐也在加快。

  据了解,福星惠誉、碧桂园、恒大等大房企在省内的布局加快,中等房企也积极到省内二三线城市买地。湖北汉海拍卖公司专门承担省内地市的土地推介和拍卖工作,去年以来,省内多个地市在武汉进行的土地推介会,场场爆满。台上,各地市的政府一把手或者分管土地的副市长轮番上台推介,台下开发商踊跃提问,热闹程度不输武汉的土地拍卖现场。

  为什么在严厉的限购令下,开发商仍然坚持进一步扩大在二三线城市的投资?对此,武汉某开发企业负责人表示,相比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比较强烈,还有很多空间。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新限购名单二三线城市入围较多,也会进一步影响开发商在这些城市的拿地策略,各地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地流拍现象。(记者 黄振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