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业五大佬争当老大 谁将“被宣布”成为第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地产业五大佬争当老大 谁将“被宣布”成为第一
2009年10月22日 10:1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的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争冠队伍极臃肿,有希望夺冠的球队超过6支。和中超一样,向来是万科一马当先的内地地产业,如今也出现了地产五大佬争当 “老大”的格局——万科、中海、保利、绿地、恒大五家地产,先后宣布或“被宣布”将成为行业第一。

  由于2009年即将步入年尾,未来两个月内地产五虎对“老大”的竞争将更为白热化。内地地产业 “老大”宝座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大佬们如此疯狂?

  “老大”之争突起

  自2005年开始,万科凭借着内地第一的销售业绩和全国知名的品牌影响力,成为中国地产百强榜首企业,并一直保持到今年。但在今年10月9日至19日的短短十天内,万科的地位开始受到威胁。

  10月9日,克而瑞中国宣布,即将在港挂牌上市的恒大地产第三季度销售额、销售面积、全年的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和拥有的土地储备已经全面超过了万科,俨然成为行业的新老大。

  10月19日,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宣布,前三季度实现业务销售收入517.5亿元,同比增长84.47%,全年业务经营收入有望突破700亿元。张玉良在之前接受《中国企业家》的采访时透露,如果做得好,绿地今年就可以超过万科。

  10月12日,万科发布9月份的销售月报,1至9月公司累计销售面积510.3万平方米,销售金额461.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6.8%和29.6%,重新证明了自己在业界的地位。

  无论结局如何,万科今年的“卫冕”路已远比往年艰辛。自今年一季度起,中海、保利两个万科的老对手就曾险些追上并超过万科;另外,异军突起的恒大和沉默低调的老对手绿地,也给万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行业地位带来融资便利

  在业界专家眼中,地产业“老大”绝不只有一个虚名,而是伴随着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上海易居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说,“老大”所拥有的资金、土地储备、品牌影响力,以及各级政府的关照,都非排名二三位的房地产企业可比拟。

  “当‘老大’最大的好处就是圈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地。”卫明不动产智库负责人蔡为民直言不讳地指出。

  事实上,地产行业的“老大”是资本市场上的最大明星。几乎所有的一线股票基金在看涨地产股时,都会自动买入万科。有了资本市场的强力支持,今年9月15日,万科股东大会通过再融资方案,将以总股本8%的比例增发112亿元新股。

  土地储备远超万科的恒大地产,虽然已经逐渐展现出“一哥”的实力,但在香港资本市场所获得的融资却远不及万科。根据恒大的招股说明书,恒大本次在港以总股本10%的比例,最高只能获得60余亿港元的融资。

  蔡为民认为,撇开港股和A股市场的资金流量不同,规模相近的恒大和万科之所以融资额差距较大,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行业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万科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已难以动摇。恒大虽然实力不凡,但在资本市场的认知不足,融资额自然较低。

  市场份额决定话语权

  业内人士认为,房企“圈钱”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土地储备。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拥有了更多土地储备以后,公司就可以在市场上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杨红旭说,中国一线房企要保持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比追求单个项目的利润更为重要。

  一家大型地产集团的营销负责人进一步解释,只有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才能主导行业走向,为公司的经营创造更大优势。

  他表示,在去年初,万科董事长王石提出拐点论时,全行业并没有多少公司赞同。但由于万科拥有其他公司所无法比拟的市场份额,因此当万科选择降价以后,其他地产公司无法守住不降价底线,只能跟风。他因此认为,拥有份额最多的行业老大可以左右整个行业的价格走向。

  但这一说法却遭到蔡为民反驳。蔡为民认为,万科之所以能在当时引领全行业跌价,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王石对市场的判断正确。加上万科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了“坦承”的企业形象,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所以能够影响到房价走势。若仅仅以市场份额论,万科还远远达不到足以影响整个行业价格的程度。

  他认为,内地地产市场过于庞大,即使是万科,目前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也尚未超过5%。以如此低的市场份额,想要影响整个行业的价格非常困难。而其他企业,虽然可能拥有与万科相近的市场销售规模,但品牌影响力还达不到万科的级别,更难谈以份额定价。

  业界专家认为,五大佬争“老大”本身可以看作中国地产业整体实力增强的标志。尽管明后年市场还不确定,但内地房地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却是整个行业的趋向。因为与过去年完全不同的是,内地楼市正在向高度市场化方向发展。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