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透过高科技用心感受世博 不在乎看多少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专家提醒透过高科技用心感受世博 不在乎看多少馆
2010年05月19日 16:53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世博会这个巨大的、多重的舞台上,心动比炫技更重要!观赏世博会当然不可或缺科技视角,但是这不等于细数各个展馆运用了多少展示技术和手段,更值得的是静下心来体悟种种外在技术手段想要表达的“内心故事”。“有没有真正看懂世博会,不在于进了多少个馆,而在于有过多少次心动。”上海科技馆副馆长梁兆正如是推荐。这位新媒体展示方面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得最多竟是“心动”而不是“技术”。

  新媒体技术普及

  “本届世博会采用的展示手段其实大同小异,多是新媒体技术,大部分展馆都会呈现一部或多部新媒体秀。”梁兆正表示,观众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秀的内容而不应过度关注外在的形式和手段。从展示技术上而言,差别不过是投影的角度和屏幕的形状。真正能体现特色、或拉开差距的是这些新媒体秀的内容设计,空间、画面、背景音乐如何配合,如何讲述故事,传达理念。“就好比像去电影院,观众首先关心的不是放映技术而是放映什么片子。”

  普通参观者无需执着于辨认出某项具体的技术——比如那部秀是多少度的广角,这组异形屏幕的拼接有多复杂。真正需要慢慢解读和品味的是这些技术想说的话——那些城市变迁故事,各个展馆对城市的理解。世博会的展项设计人员,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还有艺术家和社会学家。面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统一命题”,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视角会交出怎样不同的答卷,这才是最值得观赏的。

  不能单纯看技术

  上一届爱知世博会上,新媒体展示技术还是个新玩意儿,其本身就是一个展项,到了本届上海世博会,这类技术已相当普及。“世博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展示技术只是手段。现在的世博会,不能单纯看技术。”

  有专家总结过,最初的世博会,看工业和艺术;20世纪的世博会,看科技发明;20世纪后的世博会,看科技的反思。梁兆正对此很是赞同。当前的世博会,是大量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表达对人类对社会发展、科技发展问题的人文理解。

  “所以,每个参观者其实和筹博、办博的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世博会舞台上的一个角色,体悟力和排队表现都是属于这个角色的戏份。”梁兆正建议,不妨用这样的心态来欣赏世博。

  互动心理待研究

  有了新媒体技术作后盾,各式各样的互动展项在本届世博会上可谓铺天盖地。但据记者观察,很多互动的效果大打折扣,观众只是走马观花或者索性走过路过。在意大利馆的一条多媒体走廊里,两边屏幕上的1:1人像会因为观众的拍手等动作而转身、面向观众说话。结果,大多数参观者都只顾着和屏幕里的虚拟人物玩耍,却很少有人留意屏幕背后的介绍——原来这些虚拟人物代言的是一个个城市变迁的故事。

  如何才能避免互动的审美疲劳、或本末倒置?梁兆正认为,在互动展项这方面,设计者的意图与观众的感觉的确会有落差。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再加上快餐文化的社会氛围,的确会产生“为了互动而互动”的问题,这需要时间来彼此适应和调整。他很看好年轻受众——90后和00后对网络的依赖性很高,相对的,他们对某些东西的执着程度较高,他们也许会比父辈更懂得静下心来体会多媒体互动展项的细节。

  对互动展项的设计者而言,一个“互动心理学”的新课题也应运而生。机械互动和新媒体互动不同,公共空间的互动和私密空间的互动不同,网络互动和实体互动不同。多媒体互动展项的问世和流行,都是不久以前的事,我们还需研究其中的受众心理学问题,继而要对策划和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董纯蕾)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