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试点境外直投 人民币国际化迈出新步

2011年01月14日 17:1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人民银行13日以新年1号公告的形式发布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凡获准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企业均可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专家认为,此举标志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迈出新的一步,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迈出新步

  “这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新的一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过去人民币在境外使用主要用于经常项下,央行此举将扩大企业对外投资意愿。

  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包括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或取得企业或项目全部或部分权益。境内机构是指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内登记注册的非金融企业。

  三林万业集团是上海地区首家完成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企业,其对央行1号公告高度关注。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在境外用人民币直接投资需求颇大。比如境内企业投资海外工程公司,或海外发电机组项目,中国公司可以用人民币入股,收到人民币后可用于向国内采购技术和相关设备,从而有效减少美元等第三方货币波动所带来的结算汇兑风险。”

  “允许人民币境外直投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逐渐从贸易结算层面向投资层面转变。”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徐权说。

  自2009年7月央行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试点范围和区域不断扩大。2010年8月,央行允许境外三类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不仅意味着境外人民币回流和投资渠道的拓宽,也意味着境外央行可投资我国国债,人民币从贸易结算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功能不断提升。

  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由点到面的推广,将对政策的张弛有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招银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郑磊预计,在实施过程中监管层会审慎对待投资的额度、频率以及目的,从而适度、理性地开闸人民币境外投资,正确引导民间投资的走向。

  缓解过高外汇储备压力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其中,四季度新增外汇储备1990.35亿美元,创下单季度外储新增量之最。与此同时,外汇占款也持续攀高,2010年12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达4033亿元,环比多增837亿元。

  巨额的外汇占款无疑是向国内源源不断投放流动性的“水龙头”之一。外汇占款的被动增长、基础货币的被迫投放,也削弱了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而允许人民币境外直投,就相当于开通了一条人民币流往境外的渠道,有利于分流国内的流动性。

  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认为,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减小外汇占款对人民币发行规模的冲击,逐步改变被动发行货币方式。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也指出,鉴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贸易顺差格局也将持续,外汇储备的高额压力仍然存在。拓宽人民币海外流出的渠道,有利于缓解过高的外汇储备、减轻通胀压力和缓解资产泡沫负担。

  有助于民间资本走出去

  新年伊始,中国资本项下开放政策频频推出,引人遐想。

  1月初,《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发布,允许18周岁以上拥有温州户籍并取得因私护照者可使用外汇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年度总额不超过2亿美元,单次境外投资额不超过等值300万美元。

  1月11日,上海发布《关于本市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允许国外养老基金、慈善基金、大学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外资PE,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PE)”试点,也即是市场关注已久的QFLP。

  1月12日,中国银行在美国的分行对美国客户的人民币买卖交易启动。东方汇理银行发布报告称,在美国提供离岸人民币服务将逐渐引导中美贸易向以人民币结算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两率’市场化都将加速推进,关键领域可能取得突破。”鲁政委说。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也认为新规“很给力”。“以温州为例,当地民间能够调动的资本量已经超过1万亿元,个人和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试行有助于民间资本走出去,有助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转型,有助于激发民间资本向海外上、下游发展。”

  东亚银行资金中心负责人余屹向记者表示:“国内资本项目的开放,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将人民币兑换成其他货币,在境外进行投资;二是用人民币直接去境外投资,逐步培养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资本项目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之路,随着资本项目放开的脚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也将提速。”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