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强烈地震拖累新西兰经济或将推升亚太再保险价格

2011年02月25日 14:2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事隔5个月之后,地震再度侵袭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2月22日该城市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新西兰警方2月24日表示,救援人员目前已经发现了98具尸体,另有226人失踪。有分析人士表示,在地震的冲击下,新西兰今年的复苏前景或将备受考验,央行今年内加息的可能性更趋渺茫,甚至可能采取降息行动。另外,考虑到近期各地自然灾害频发,新西兰地震或将导致亚太地区再保险价格“水涨船高”。

  虽然与去年9月4日克莱斯特彻奇遭遇的7.1级地震相比,此次地震的震级相对略轻,但与上一次地震发生在夜间不同,这次地震不仅发生在最为繁忙的午餐时间,且震源的深度距离地表仅有4公里,地震区域也更为接近市中心。市场人士表示,与上一次地震造成的30亿美元损失以及无人死亡相比,这次地震的后果将严重得多,而这将给本已复苏疲弱的新西兰经济带来较大压力。“短期内连接发生两次地震,并且第二次地震已造成如此惨重的人员伤重,这必将伤及各界对新西兰疲弱复苏的信心。”有经济学家如是表示。此次地震的死伤人数已成为新西兰80年来地震造成人员伤亡之最。在强烈地震影响之下,新西兰元也随之“地震”。在地震爆发后一小时的交易时间内,新西兰元汇率跌幅高达2%。

  虽然在金融危机中受创严重的新西兰已然开始艰难复苏,但考虑到其政府债务的不断增加,国际评级机构在去年已经将新西兰政府列入负面观察的行列。为了解决债务问题,新西兰政府已经承诺进行“节衣缩食”的严格财政计划,并打算出售政府资产来减少政府赤字,以便能够在2015年前实现财政盈余。“这场地震将使新西兰复苏前景更为黯淡”,加拿大皇家银行驻悉尼策略师麦克尔·腾涅表示,尽管去年9月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才刚刚开始,但现在看来,新的重建工作又必须要再度开始了。此外,考虑到克莱斯特彻奇占新西兰GDP的比例高达10%至15%,而连接两次地震的可怕经历,可能会使很多幸存者在领取保险赔付金之后,选择离开而不是参与该城市的重建,由此造成该城市GDP下滑,无疑会对新西兰整体经济带来拖累。

  但也有经济学家预计,类似于澳大利亚洪水以及新西兰地震这类自然灾害,其对经济的打击将是短暂的。长期来看,受益于投资以及就业增多,新西兰经济将能够快速反弹。“但重要问题在于,地震的负面影响将持续多久”,花旗银行分析师泰迪表示,中期来看,新西兰增长收益可能会大于短期内的经济损失,但由地震带来的信心缺失可能会是一个关键问题,毕竟这对于消费者和商业信心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果再加上其它的不利因素,新西兰经济未来仍旧存在着下滑风险。

  相比早先不少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新西兰央行将在今年加息的预测,地震的突然再次来袭使得经济学家改变了看法。麦克尔·腾涅表示,现在看来,2011年全年新西兰央行维持极度宽松货币环境似乎是完全适当的。澳新银行分析人士也表示,在新西兰发生强震并造成人员死亡和建筑物严重损坏后,新西兰央行很有可能在本周降息50个基点,以帮助灾后重建。早先预计新西兰央行将在今年加息的花旗银行也在近日改口说,在2012年下半年之前新西兰央行不大可能加息,其甚至存在减息的可能。

  最近几年来,极端天气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由此带来的保险公司运营成本增加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分析人士表示,新西兰地震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120亿美元,由此带来的赔付金额可能会位列保险公司自1970年以来最高赔付金额的第七位。资料显示,历史上最“贵”的一场自然灾害是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保险人对此赔付的金额高达712亿美元。“很难说这对我们的保费将带来何种影响,但我认为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会导致再保险成本上升。”澳大利亚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麦克·维尔金表示,该公司除了2月24日宣布上半年盈利下滑51%外,还在地震后下调了全年保险收益预期。

  瑞士信贷2月22日也表示,在澳大利亚遭遇洪水之后,新西兰地震将使得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成本上升。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分析人士马克·戴维尔则认为,每一次巨大灾难的爆发,无疑会对再保险公司当前的盈利带来负面影响。不过,尽管新西兰地震可能会推高亚太地区再保险价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再保险市场将出现“实质性拐点”,毕竟其它地区的再保险价格很可能不会受此影响。莫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