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信用卡消费签名审核走过场 被盗刷难问责

2011年05月06日 11:14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原来只知道设了密码的信用卡如遇盗刷,有些银行不管赔(可参见本报4月8日《信用卡盗刷只赔签名用户》一文)。没想到不设密码的签名信用卡一旦丢失,后果更严重!”市民赵女士说起自己最近的遭遇依然怒气未消。

  日前,赵女士在香港机场不慎钱包被盗,入境后第二天才发现并挂失时,钱包中三张信用卡均被盗刷,其中损失最大的一张已被盗刷2.6万元。赵女士致电该卡的发卡行——某国有银行时得到明确答复,银行不会对此作出赔付,消费者需要自己承担盗刷损失或向商户追究责任。

  卡被盗刷只能追责商户?

  “当初不给信用卡设密码,一是为方便,二是听说如果这样卡被盗刷,责任不在持卡人。”赵女士表示。然而,和银行的交涉结果却让她大感意外。银行客服人员不仅表示银行不赔,还告诉赵女士,针对她这种卡片丢失而未及时挂失的情况,境内大多数银行都不会据此做出赔付,只能向商户申请索赔。

  赵女士对银行的说法表示无法接受。“向境外商家索赔对于普通消费者简直太难了,难道银行就可以一推了事吗?”赵女士认为,既然银行提供“凭签名消费”的服务,那一旦被别人冒名签字还顺利完成交易,银行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进行赔付。

  对此,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邱宝昌表示,如果信用卡是通过密码验证的,消费者自己丢失了卡片并且泄露了密码,这种情况应该由消费者承担全部损失。而在此案中消费者使用的是签名卡,银行作为信用卡的发行方,理应尽到保护消费者资金安全的相关责任,商户和银行应该共同负有审核交易签名的义务。

  刷卡查验签名走过场

  据银行业内人士介绍,信用卡凭签名消费的模式是国际惯例,而“签名加密码”的确认模式则是国内信用卡独有。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商户都应该在对比持卡人签名后再确认交易生效。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许多交易场所,信用卡重要的安全验证环节——查验签名成了走过场。

  记者在某家大型超市收银台处统计,短短十几分钟内共有5人使用信用卡消费,但收银员均未对比过持卡人的签名,往往是密码输完连签字单都没有看,就直接把卡片还给了顾客。其间有一位顾客使用的是未设置密码的签名卡,收银员替这位顾客摁了六位任意数字密码,让顾客在交易单据上签字后,并未检查信用卡背面的签名,便将卡片交还给了顾客。

  “在大商场里收银员偶尔会检查我的信用卡签名,一般的餐馆、超市消费经常都不看。”一位刚刚结完账的顾客对记者表示,他说,正因如此,自己的每张信用卡都设置了密码,“万一丢了至少还有最后一道保障。”

  国有银行拒绝“失卡保障”

  惟一令赵女士感到庆幸的是,自己被盗的钱包中另外两张信用卡均可享受“失卡保障”服务。据介绍,另外两张卡片分别是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按照规定,平安银行在通报挂失72小时内可全额赔款,招商银行对持金卡客户给予最高1.5万元的赔偿额。因此,赵女士分别从这两家银行顺利获得了约2万元和1.5万元的赔偿。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多家商业银行针对持卡人信用卡被盗刷推出了此类“失卡保障”服务,除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之外,还有交通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等共八家银行,不过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这四家发卡量最大的国有银行均不在此列。

  记者就此采访了一国有银行工作人员,当被问及“为何国有银行没有建立失卡保障”时,这位工作人员表示,银监会并没有硬性的规定要求银行提供失卡保障的服务。

  “我们只有得到公安机关的回执,确定持卡人不是谎报以后才会做下一步处理,究竟赔不赔、赔多少都不好讲。我们银行能做的就是尽量配合警方调查。”再三询问后该工作人员说。

  记者手记

  信用卡该不该设密码

  就“信用卡到底设不设密码”的问题,相关专业人士给出了解答:如果所选择的银行有完善的“失卡保障”服务,可以选择不设密码,一旦发生被盗刷的情况,一来银行可以在短时间内赔偿持卡人,二来可以通过起诉商家索赔。但如果持卡人在办卡时就了解到,发卡行不提供“失卡保障”服务的话,还是应该设置密码,给卡片加一道“安全锁”。

  截至记者发稿时,赵女士和银行仍在继续交涉中,一肚子怨气的赵女士表示,对于这2万多元的盗刷金额自己坚决不“埋单”,直到银行给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说法。不过,对于赵女士的做法,专家并不提倡,“就算信用卡被盗刷,持卡人还是应该先将透支还清,再追究银行或商户的责任,从而保证自己的征信记录不受影响。”(本报记者 沈衍琪 实习生 鲁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