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巨额奢侈品消费为何溜走?价格外贱内高是主因

2011年05月13日 10:55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有报告称,在中国总共有1.7亿人曾经消费过奢侈品,这些人当中,有1300万人经常购买奢侈品,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高达400亿欧元,未来5年中国有望成为第一大世界奢侈品消费国。不尽如人意的是,这些奢侈品消费主力大多选择前往国外购物或委托他人海外代购的方式进行消费。如何让巨额的奢侈品消费,留在国内变成内需,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奢侈品外贱内高

  “一有假期我就会选择到国外旅游,一来是为了出去散心,更重要的是购物,化妆品是我每次海外购物必然的选择,抛开质量方面的问题,光是价格海外购物就有很大的优势。”在外企工作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有数据显示,手表、服装、酒等20种品牌的高档消费品,国内市场价格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同样的眼镜、包包和化妆品,海外比国内平均便宜近三分之一。追逐奢侈品的人们发现,和国内的高价比,很多奢侈品在国外卖成了“白菜价”,而且价格越高,差价越大。

  境内外的差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境外去购买需要的商品,代购风潮也一度盛行。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调查显示,中国2010年出境旅游人数5400万人次,旅游花费480亿美元,出境游客人次支出是国内旅游人次支出的11倍。其中,中国出境游客消费高的主要原因是购物,品种主要是箱包、皮具、珠宝等奢侈品。购物支出占旅游总支出的比重超过60%,按金额计算超过300亿美元。

  价格高昂的主因是关税

  归纳起来,中国人偏爱在国外购买奢侈品的原因无非两个:第一,在国内买不到同样的货品;第二,国内货品价格更贵。随着国际奢侈品集团在中国快速扩张,“买不到”的情况已经大大缓解,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买得贵”。

  同样的奢侈品牌,国内国外价格相差为什么那么大?中间的差价究竟怎么算?晨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某商场相关负责人。他给记者打了个比方:100块钱的商品,加上50%的关税就是150元,再加上30%的消费税,就是180块,还有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将近30元,也就是说,还没有摆上柜台,进来的成本就已经是210块了。不仅如此,还有海关检测费、进店检测费、商场交给银行的信用卡手续费、房屋水电费、人工费、物业开支等。所有这些费用都将计入奢侈品的售价当中。不过,国内奢侈品价格之所以远高于国外,主要原因还是关税。以奢侈品为例,金、银、珠宝首饰和鞋靴类商品的关税为10%,服装、头巾、围巾等纺织品及制成品的关税为20%,表、钟及其配件的关税是20%,完税价格在人民币1万元以上的高档手表关税为30%,化妆品和酒类的关税甚至高达50%。

  高税收阻碍建筑购物天堂

  由于高税率带来的海外购物热,进而导致消费者、税收双流失的现象已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实行的奢侈品高进口税政策主要形成于20年前,当时国内许多商品供不应求,通过收取重税来抑制需求具有合理性。但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高税负反而成为中国在部分城市建设购物天堂的最大阻碍。奢侈品消费反映了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其定义和范围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过去认为是奢侈品的许多商品今天已成为日常生活用品,政策也应适时调整。特别是在当下,高税收并不能真正抑制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只是将这部分消费转移到国外;同时还抑制了入境游客的购物消费。大量消费通过旅游转移到国外,不仅降低了国内消费,使得国家税收流失,还冲击了正规渠道销售的商品。降低奢侈品税率,虽然短期内影响税收收入,但从长期看,是一个明智的政策选择,不仅可以把一部分奢侈品消费留在国内,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比如制造业和零售业等的发展。

  海南离岛退税让人期待

  海南离岛退税政策实施不久,很多“血拼族”已经蠢蠢欲动,期待不出境就能买到便宜的大牌产品;旅行社更是纷纷谋划,准备推出更多针对海南免税购物的旅游产品。记者了解到,率先启动试点的三亚免税店所售免税品免除进口环节的关税、增值税和特别消费税,同样商品的免税零售价格低于国内有税价格约15%-35%。

  “虽然海南要成为国际购物天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毕竟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业内人士认为,海南实施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是消除高档消费品国内外市场差价的第一步,也是提升内需的一把利剑,同时也是我国在奢侈品进口管理政策上的一次飞跃,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高端消费市场的关注,将大幅度促进高端零售业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优化奢侈品市场的商业形态。(记者 虞珊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