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经济学家连平:货币政策应继续维持稳健总基调

2011年06月09日 09:07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以来,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融资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日前,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记者:目前不少媒体报道沿海有部分中小企业倒闭,更有相关分析人士将中小企业近期的困境以及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迹象解释为“前期宏观调控过紧”,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在您看来,当前货币政策是否超调?是否伤及小企业发展?

  连平:针对经济增长出现过快的苗头,尤其是流动性和通胀的巨大压力,从2010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实际上开始在逐步收紧,今年以来宣布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迄今央行已11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4次,并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总体上看,今年以来以稳健货币政策为主要特征的宏观调控目前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今年一季度,M1、M2的同比增速从去年年末的21.2%、19.7%分别降至15%和16.6%;虽然目前CPI上涨仍然较快,但PPI近两个月连续下降,预计5月份还会进一步回落,有助通胀压力缓解的因素正在形成。

  当前稳中偏紧的经济金融环境对所有规模企业的融资都会有一定影响,作为比较“弱势”的中小企业也不例外。在同样力度的紧缩货币政策下,小企业感受到的压力可能会更明显一些。

  一是今年融资环境总体比去年偏紧。2011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二是整个信贷存量调整的空间较小。目前票据在银行资产中的占比大约不到2.5%,从而使银行压低票据融资增加信贷的空间很小。三是在银行信贷中,存在中型企业挤压小企业信贷空间的现象。中型企业贷款流程复杂且时间较长,为此,一些中型企业将项目和贷款额度做小,“化整为零”,按照小企业贷款走信贷流程,从而出现大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增加了,但实际上小企业贷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挤压了。四是小企业融资渠道较窄。有市场调研显示,目前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相比之下,大企业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以及采取融资租赁、信托等多种融资方式,融资渠道较多。

  记者:事实上,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破解这一难题,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积极鼓励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支持。

  连平:是这样的。去年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应“两个不低于”(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今年银监会继续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贷工作。尽管信贷规模趋紧,但截至4月末,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仍达9.45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8.8%,较年初增长7.1%;小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622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22亿元。

  近日,银监会及时发布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采取一系列举措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我认为这些举措中的三点对银行尤其具有吸引力,一是降低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可以减少小企业信贷对于银行资本金的占用。这在宏观审慎监管推出后,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的背景下,有助于推动银行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向小企业倾斜。二是在存款市场竞争白热化,不少银行存贷比接近监管标准的情况下,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以不纳入存贷比的考核范围,也会使银行在信贷投向上更青睐小企业。三是对于小企业信贷增速和余额满足监管要求的银行,监管部门将支持增设机构,这对中小银行有较大吸引力。

  记者:在您看来,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您怎么理解当前不少中小企业在融资中遇到的困难?

  连平:我国小企业数量庞大,分布在各行各业,又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且生存形态与融资需求多种多样,因而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融资难问题的制约。目前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仍旧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来说:一是小企业自身存在一些弱点。我国许多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使得其财务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不易判断;财务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抵押资产,实物资产少,且流动性较差,偿还能力较弱;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导致融资复杂性加大。因此,银行向小企业提供贷款大都较为谨慎。二是小企业的非银行融资渠道不畅。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已有所创新和改进,但小企业的非银行融资渠道仍然较窄,有的创新举措面临不少困难,如当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较多难题。首先是缺乏规模效应。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也难以追加资本金。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最高额度不超过注册资本的50%,在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面前仍是杯水车薪。其次是盈利模式难以持续。小额贷款公司只能经营单一的贷款品种(小额放贷),经营区域受限、规模小、风险高,贷款利息收入是其唯一的获利手段。此外,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够,小贷公司转为村镇银行门槛过高。三是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此外,部分小企业盲目扩张或者经营管理不善,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记者: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下一步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连平:解决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小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层面,应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入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各个领域当中。要努力解决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例如降低小贷公司转为村镇银行的门槛等,充分发挥他们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金融领域的政策,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使地下民间融资合法化、阳光化。同时,加大资本市场创新力度,进一步发展集合债券等适合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要更加专注小企业业务,要根据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产品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此外,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制度;要高度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加快转型和升级,顺势而为。

  记者:在当前通胀压力依然严峻、经济增长有减速迹象以及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态势下,市场上一度有分析质疑前期宏观调控的方向,就此,您怎么看?

  连平:综合考虑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运行态势,我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内货币政策还应继续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逐渐步入常态、平稳增长的轨道。2010年GDP增长10.3%,尽管今年一季度放缓到9.7%,但考虑到去年基数较高,仍属较快增速。更为重要的是,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我国经济已从应对危机期间的“政策推动型增长”逐步转为“自发的、内生性增长”。毫无疑问,新一轮增长周期已经启动。

  但与前一轮增长周期显著不同的是,这一轮增长周期、以致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都将面临持续较大的通胀压力。一方面,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并将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目前来看,这种异常宽松的政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短期内反转的可能性不大。流动性在全球泛滥直接加大了我国资本流入的压力,导致我国外汇占款大幅增加,货币供应被动投放。2010年新增外汇占款高达3.2万亿元,较2008年多增8000亿元;今年以来,月新增外汇占款则从去年的月均约2800亿元上升到了30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放,M2增速一度超过29%。尽管目前M2增速已下降到16%以下,但已经投放到经济体中的巨额存量货币一旦“飞起来”,通胀压力不容小觑。除受流动性“内外夹击”外,我国劳动力成本进入长期上升通道、资源品价格改革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居高不下,都将形成不小的物价上涨压力。2011年货币政策已从适度宽松及时转为稳健,考虑到物价上涨压力持续较大,今后一段时期应继续保持这一基调。

  记者:下一阶段在坚持宏观调控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连平:在总体基调维持稳健的情况下,下一步的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操作应特别注意把握好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并关注政策叠加效应。

  货币政策有必要在总体稳健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形势变化进行应对。一是对受灾地区和地震灾区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这些地区的信贷投放;二是对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处于资金困境的小企业应有针对性的措施;三是尽管总体流动性充裕,但也不排除在某一阶段出现流动性紧缺的局面,这时就应通过公开市场有针对性的加大资金投放。

  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去年末到今年上半年,针对日益严峻的物价形势,宏观调控首要任务是“防通胀”。但从一季度GDP增速有所放缓、4月进口增速放缓、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预期以及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来看,经济增长已现局部放缓迹象。未来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操作应从“防通胀”灵活调整为平衡好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之间的关系上来。

  未来货币政策应充分考虑经济形势变化,前瞻地进行政策操作。以物价为例,尽管目前物价形势严峻、CPI涨幅频创阶段新高,但在PPI已经开始回落、货币信贷增速持续下降和翘尾因素趋于消失等因素的作用下,下半年CPI涨幅有望回落企稳,尽管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当前的政策操作对此应有所考虑,避免“超调”。

  最后,还应关注各种政策的叠加影响。由于宏观调控往往“政出多门”,而不同政策的具体目标也不尽相同,可能会导致不同政策的叠加效应较重。比如,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今后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操作对此应予以关注,尽量避免政策叠加对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李倩 牛娟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