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银行频推短期理财产品“揽钱”

2011年06月22日 14:4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央行宣布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年内第6次上调,累计下来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创下历史新高。而这次“紧缩效应”似乎也达到了效果,各银行纷纷推出吸引闲散资金的短期理财产品,希望向市民“揽钱”以解决“差钱”问题。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公布的信息显示,今年前4个月新发理财产品募资规模平均每个月超过1万亿元。不管是短期还是中长期产品,在现今通胀的情况下,存定期不如买理财产品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但理财专家提醒,购买理财产品不能只看预期收益率。

  银行频发短期理财产品

  “超短期理财产品抢购,7天年化收益率高达5%”,与5月份相比,6月份各种理财产品更加铺天盖地,毫无减退之势。按照惯例,临近季度末,各大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大幅提高。有媒体查阅数据发现,以今年以来业绩排名第一的二级债基为例,最近三年的年化收益率为8.57%,达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

  一理财规划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紧缩的趋势没有改变,市场对6月份加息的预期从公布4月份CPI时就已开始,今年央行前两次宣布加息时间点为2月8日和4月5日,分别是春节假期和清明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因此尽管现在已是6月中下旬,但仍不能排除央行在6月加息的可能性。

  针对市场的不稳定因素,通过购买理财产品跑赢CPI的观点在银行的理财宣传中频频出现,而部分投资者也希望在短期内盘活手中的资金,种种因素之下催生了短期理财产品的争先面市。记者留意到,不少银行近期推出的部分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超过了一年期定存利率,比较适合投资者进行短期资金周转。

  “近段时间银行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的确比以往多了很多,因为在年化收益提高刺激下,这些理财产品的销量还是很乐观的。”新城沿江路一银行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理财产品市场出现空前火爆的局面,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都遭到“抢购”。理财产品短期限、高收益的特点很受普通大众欢迎。

  据了解,6月6日交通银行发行的9天期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为30万元,年化利率为5%,而中国银行在6月6日发行的多款产品,其年化利率已攀高至5.5%以上。

  紧接着,中国银行6月16日发行的14天期理财产品,5万起售的年化利率为4.4%,50万起售的年化利率为4.5%,100万起售的年化利率则是4.6%;17日发行的21天期的理财产品,50万起售的年化利率达5.6%,200万起售的年化利率则高达5.8%。

  多重负面消息叠加致货币紧缩

  银行为何频推短期理财产品?业内人士认为,央行年内第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加之银监会要求各银行自6月1日起执行日均存贷比不得高于75%的监管标准,重重“大山”逼压下,银行压力陡增。为吸引闲散资金,银行纷纷把“揽钱”的对象投向了普通民众。

  “短期理财产品的集中推出和年化利率的提高,很明显是由这两日银行间的回购利率不断攀升引起的。因此,这说明银行把筹资的对象转移到了普通大众上。”一银行理财专家说道。

  一名业内人士认为,在银行回购利率难回落的情况下,各银行开始狂发理财产品来吸引资金,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而这些理财产品的年化利率也开始明显上涨,由于低于银行间的回购利率,同时又比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3.25%要高,所以这些理财产品也得到了市民的踊跃认购。

  “更重要的是,对于银行来说,相比于银行间的回购利率,发放短期理财产品也就是‘赚钱’”,因为理财产品的年化利率是远远低于银行间的回购利率的。所以这种双方都得益的产品自然在市场受到了欢迎。”该名业内人士表示。

  有媒体报道称,其实在端午节后,市场资金面的变化就有了鲜明的体现。市场原本预计端午节后资金需求下降,资金面会转为宽松,但结果多个负面消息叠加,包括央行公开市场回购扩大至1000亿、农行次级债缴款、正常的准备金缴款等,而且这些资金需求都集中在三天内发生,导致货币市场资金面骤然紧缩。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通胀高企引发的货币政策收紧,造成了整个市场资金面的紧张。如果通胀受到控制,那货币政策的收紧自然也会得到缓解。预计下半年通胀的上扬趋势会放缓,宏观货币政策的收紧步伐也会相应趋缓,到时市场紧张的资金也会得到有效的舒缓。

  “目前银行缺钱的现象很严重,也就是说在货币政策收紧阶段,资金面的紧张已经扩散到市场的各个层面。尤其到了月末、季末这一特殊的时间点,这种‘差钱’的现象就更加突出了。”该名人士说道。

  闲散资金多不如抓长线

  尽管目前银行短期的理财产品尤为受青睐,但对于有大量闲散资金的市民来说,中长期的理财产品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就像炒股一样,有人喜欢炒短线,有人喜欢中长线,按需所求,但如果是长期炒的话,不如找些收益率较高、业绩较好的股票去炒,而且长期炒一段时间,这样比较稳妥,毕竟炒短线费劲,而且受到时间和资金的限制。”在市区某机关单位上班的钟女士已有3年的炒股和基金理财经验,用她的话来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好比炒股,如果手头上有一定的‘松动’资金,倒不如抓长线,没有必要小打小闹。”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银行理财师的认可,“现在市民大多会选择一些中长期的理财产品,因为还是时间长了合算。如果资金没有别的用途,钱在银行不停折腾,还不如买一款半年期或者一年的理财产品收益高。”

  理财专家认为,把预期收益率等同于实际收益是投资者常常陷入的一大误区。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产品在运作正常的前提下,理财产品计划达到的收益目标,而并非投资者的最终收益。因此,单纯性地听信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如何高,如何吸引人,其实也是不正确的。

  小心理财产品资金“真空期”

  针对理财产品如潮般的涌现,理财专家建议投资者应该慎重考虑资金配置和详细了解具体理财产品的情况。

  理财产品期限通常较短,方便休市期间投资者腾挪股市资金,使得闲散资金在假日里不耽误增值收益,这是众所周知的短期理财产品的魅力所在,但理财专家提醒,短期理财产品的“隐性投资期”尤其要关注。如某款理财期仅为7天的短期产品预期收益率较高,但是销售期却要4天,如果早买,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就降低了,可是晚些购买的话可能又面临已售空。不仅如此,产品到期后,还要3-7个工作日做清算,本金才会连同收益一起回到投资者的钱袋里。

  部分银行对资金在“真空期”要么没有任何利息,要么是按活期利率计息,如此一来,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幅降低。“从购买日期到实际计息日之间的天数,以及产品到期后资金到账日期,只有加上这两段时间,实际上才是投资者资金真正的使用期限。”理财专家提醒,对于短期理财产品来说,“隐性投资期”显然会拉低收益率,所以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要好好思量一番。

  因此,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能只看收益率,并非预期收益率高的产品就是好产品。除了高收益率产品门槛较高之外,理财产品的“隐性投资期”同样需要关注。因为某些短期理财产品“销售期”与“真空期”会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幅降低,需要投资者尤为注意。记者 邓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