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险资预判A股底部震荡 青睐波段操作

2011年08月15日 07:0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急跌抢了反弹,但市场仍处于底部震荡。外围市场影响尚未消除,短期内大盘仍有向下确认支撑位的可能,这两天应保持谨慎。”一家保险机构有关人士表示。

  多家保险机构人士指出,在“低增长”、“高通胀”背景下,A股或步入长期震荡期,波段操作将成为主要操作手段。

  波段操作区间下调

  某中型保险机构一位人士表示,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已改变投资预期。沪综指在2600-3400点波动的判断已修正,2300-2800点可能成为新的波段操作区间。

  7月25日,沪综指在突发事件冲击下放量下跌82点,收盘跌至2688点。“基于估值底部的考虑和政策难以进一步收紧的判断,一旦跌破2700点就是吸筹机会,我们的资金会逐步介入。”某保险机构人士表示,在2700点下方,险资已开始吸筹,希望再度复制6月底高抛低吸的操作。

  但欧美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让保险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所处的投资环境,开始修正此前以国内通胀和经济减速为主线制定的投资策略。

  8月8日A股大幅下跌。此间,保险资金的抄底行动再度展开。

  “对估值底部的判断提供抄底的动力,从摊低成本的角度考虑,遇到这种百点大调,资金也会介入。”上述中型保险机构人士称。

  他同时表示,包括社保基金在内的机构于2500点左右买入,但资金是否会继续流入还要观察,市场短线仅是结构性机会。

  回顾2010年5月,彼时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与现在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外围市场震荡、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等影响下,沪综指去年6月失守2400点关口,并于7月2日创下阶段低点2319点。

  “同样面临二次衰退,如今A股是否将复制去年5月后的行情,这种可能性很难排除。因此必须保持警惕,灵活操作、高抛低吸。”某大型险资机构人士说。

  另有私募机构人士表示,截至上周五,A股已运行至10日线下方,但向上突破意愿不强。2437点的抄底盘在此或有高抛动作。A股市场整体处于构筑中长期底部过程中,市场整体的重心尚不稳定,风险控制是第一要务。

  A股或步入长期震荡期

  “一月一提准”的规律打破,加息脚步逐步放缓。当货币政策步入观察期时,市场并没有太多乐观。“外围市场经济数据不乐观、国内经济减速和宏观政策不可能立刻放松,都是市场的担忧。”有保险机构人士认为。

  首先,外围市场乌云压顶。目前美国经济增速在1%附近徘徊。而美国股市上半年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升势,特别是前4月,美股一度牛气十足。“美国一季度GDP数据的修正表明2008年经济衰退的程度加深后,美股暴跌之旅恐怕远未结束。”上述人士分析,这对A股仍然构成向下压力。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下调后,“欧洲国家中谁将是下一个”成为扰动市场的因素。“目前欧元区经济增长艰难,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相当高”。欧央行月度公报如此指出。

  其次,国内企业盈利达顶峰。7月PPI与上月持平,分析人士认为,鉴于PPI与工业生产联系紧密,上游企业盈利已达顶峰。三季度投资增速将放缓,产业链下游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回落,对上游行业PPI消化能力减弱,将导致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滑。

  最后,宏观政策不可能立刻转向。央行《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物价形势仍不乐观,下一阶段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加息的大门仍然敞开。

  “未来投资面临的将是‘低增长’和‘高通胀’这样一个最差组合,很难期待市场会有大行情到来,A股最大的可能是步入长期震荡期。”上述人士称。

  成长个股或强势回归

  面对长期震荡的市场,对保险资金来说,拿手的应对策略还是波段操作。“市场仍将受到经济数据与调控政策的影响,把握好阶段趋势,下探时适当加仓,反弹时逐步兑现,靠波段赚钱。”有保险机构人士表示。

  泰康人寿7月初发布的投连险报告提出,三季度将剔除原有的低估值、低增长组合,转而投向产业前景明确、资源突出的龙头个股。也有其他保险机构表示调仓方向一致。

  有保险机构表示,逢低吸纳医药、消费板块中盈利能力确定的个股,以及受益于新兴产业规划的电子信息技术板块等。而随着CPI可能见顶,保险机构正在分批卖出二季度重仓买入、股价创新高的食品饮料股。

  基金的观点也与此相同。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的推进,基金在二季度大举增持的创业板、中小板股票开始浮出水面,基金对部分公司股票的增持数量已超过流通股股本的10%。相关数据显示,基金明显偏好食品饮料、医药、旅游、农林牧渔等防御性行业,同时青睐具有高成长性的公司。本报记者 丁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