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地方债风险总体可控 融资机制待规范

2013年09月03日 15:42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中国经济已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六个年头,然而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并不比以往任何时候轻松。其中,地方债风险就是阻碍我国经济航母前行的一个不能不防的“暗礁”。

  地方债“暗礁”显现

  不久前,中国主权信用级别接连遭到惠誉、穆迪等国际知名评级公司的下调,这是1999年以来我国主权信用首次被大型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评级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地方政府负债及影子银行风险有可能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

  “由于城镇化带来的庞大融资需求,地方政府只能选择从银行贷款,但由于银行贷款期限一般较短,而这些投资到产生收益所需的时间则较长,从而形成了期限错配。所以如果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紧张,并允许融资平台违约,将造成投资者的严重损失,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担忧地说。

  其实,地方债的问题由来已久。记者梳理发现,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累积可追溯至2008年,为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地方政府一度成立了许多投融资平台来举债融资。究竟有多少地方债?截至目前,业内对地方债务总额究竟有多少仍众说纷纭。借用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的话说,投行等报出的数字都是靠“猜”。这是因为,自2011年审计署公布过一次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后,近几年官方未公布过完整数据,其规模和举债方式都令市场各方担心。

  然而,日前审计署公布了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的抽查结果。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为3.85万亿元,两年来增长12.94%。其中,有9个省会城市的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超过100%,最高的达到219.57%。

  “短期来看虽然这些风险仍然可控,但考虑到风险累积的脚步仍未停止,事实上它们已构成中国经济航船前行道路上的若干‘暗礁’与‘漩涡’,不可不防。”来自中国银行的分析人士如是说。

  风险总体可控

  不少专家表示,虽然目前我国地方债问题值得警惕,但总体来看,占GDP的比重并不高,风险总体可控,整体可防。

  “风险的暴露未见得就是坏事,反而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寻求再平衡的契机,提醒我们更多地发挥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创造者的作用,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表示。

  同时,在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看来,中国的地方债务占GDP的比重约为30%,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短期来看,地方债务问题可以通过展期和以新还旧方式解决,长期来看,中国财政状况有能力消除损失。专家认为,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目前政府拥有的可变现资产较多,有能力应对部分债务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当前地方政府总体负债和国有资产总量相比,应该还是个小数目。整个国有资本的偿债能力是相当强大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立指出,虽然中国地方债务规模还要系统摸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现在没有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期待治本之策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中央高度关注地方债务、影子银行、房价高企等风险,近期以来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以整顿治理,而一些治本之策也在积极酝酿中。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就提出:“金融领域潜在风险需要加强防范”,“抓紧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近日,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时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高风险地区债务监管并督促地方研究制定逐步化解的措施,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他指出,将地方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研究制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办法,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提高政府财政运行透明度,努力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对此,有专家指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把地方的融资成本降下来。国民经济研究所教授王梅分析称,短期来看,财政部可加大代地方政府发债的力度和规模。对中期而言,政府应摒弃盲目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功利心态。在实际投资决策过程中,政府应该更多地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同时使投资决策过程更加公开透明,这便意味着政府要在审批制度改革等相关改革层面做出更多实质性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诸多风险的累积,虽然一方面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难度,但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可能。“所谓形势比人强。风险的累积让经济有了切肤之痛,让转型有了抓手,可以推动政府痛下决心,改前所之未改、变前所之未变。”经济学家华生说。陈兰君子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