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代客结售汇:9月井喷式增长

2013年10月21日 13:52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9月份我国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出现狂涨,从8月份的94亿美元一跃为317亿美元。银行代客结售汇的高低升降反映出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以及跨境资本流动转向等问题。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9月份,银行代客结汇1627亿美元,售汇1310亿美元,结售汇顺差317亿美元。累计来看,今年1至9月,银行代客累计结汇13274亿美元,累计售汇10548亿美元,累计结售汇顺差2726亿美元。

  近期银行代客结售汇增幅显著扩大。其中,8月份银行代客结汇1410亿美元,售汇1316亿美元,结售汇顺差94亿美元,这与7月份的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26亿美元相比,有了大幅增长。

  从历史数据来看,银行结售汇与国内外经济基本面、跨境资金流动休戚相关。今年以来,我国外汇收支经历了从流入快速增长到总体平衡的变化。今年1至4月份,受全球流动性充裕、我国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强等因素的影响,跨境资金延续了2012年10月下旬以来外汇流入较多的格局,银行结售汇月均顺差约321亿美元。5月份以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相关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净流入明显放缓。其中,5月份银行结售汇顺差104亿美元,6月份银行结售汇小幅逆差4亿美元。7月份这一逆差扩大到69亿美元。8至9月份,由于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稳健,经济也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特别是近几个月出口形势有所改善,贸易顺差持续高位增长,经济出现了回升向好的势头;国际上,美联储延迟退出QE。受这些因素影响,跨境资金流入明显增加,银行代客结售汇出现飙升。

  海外市场机构预计,中国仍在经历有意义的增长,最高决策层所致力的结构改革将激发巨大增长潜力,并非常看好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这无疑会进一步吸引套利资本重新回流中国。

  此外,在影响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变动的因素中,人民币汇率走势是关键因素。回顾9月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在“沉寂”近3个月后重返强势。整个9月间,人民币中间价三度刷新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有10个交易日上涨,9个交易日下跌,最大涨幅为86个基点,最大跌幅为32个基点。全月来看,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重返升势,累计上涨229个基点,升值幅度0.37%。与此同时,人民币即期汇率仍围绕6.12关口窄幅波动,中间价与即期汇率价差进一步收窄。

  业内专家表示,近期人民币汇率重返强势的根本原因还是来源于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市场预期,市场对中国经济信心回升。此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也对人民币汇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外向型经济规模的扩大是导致银行结汇额和售汇额规模扩大的基本因素。进出口总额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经济交往的扩大,并给结售汇的增长提供了必要条件。

  值得警示的是,在国内外仍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下,我国跨境资本容易呈现较大波动。如果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复苏情况较好,国际金融市场保持平稳,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各种风险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跨境资本流入将有所回升,我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任务依然艰巨。如果内外部环境恶化,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下行风险上升,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个别国家甚至出现危机状况,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将进一步加大。在此情况下,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多挑战,部分领域潜在风险也会对市场情绪产生一定影响,导致跨境资本流出增加。

  对此,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将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监测,进一步提高政策和数据透明度,完善应对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冲击的政策预案,坚决守住风险底线,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和涉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业内专家建议,国内市场应克服汇率浮动恐惧症,更加主动、积极和市场化地发挥汇率双向波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此外还应对跨境资本双向流动保持必要容忍度。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剧烈的背景下,作为一个开放性经济体,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受到影响在所难免,这也意味着对于资本流动有进有出应给予相应的容忍度。与此同时,需加快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是必要的,但单凭此举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还需要人民币可兑换和放松、搞活、开放外汇市场的配合,促进市场供求多样性和参与主体多元化,让人民币汇率真正成为反映境内外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要素价格,增强汇率波动的市场源泉。万荃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